早就看过老舍先生的《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茶馆》等作品,只知他是四,五十年代的一代文学宗师。今天早晨看了西越传媒公众号的一篇文章,才了解大师与胡絜青、赵清阁的跌岩起伏的情感纠葛,该怎样评判故事中人物的是非对错?
感情本身沒有对错。胡女士出身名门,家境优渥。中学毕业后就读于北京师范大学,成绩优异,才情出众。对于绘画和书法受过专业训练和高人指点,有一定的造诣,情操陶冶也在一般人之上。
可就是这样一位名副其实的才女,仰慕老舍的才华,对其崇拜不已。未见其人,芳心暗许。待见其人,相见恨晚。应了那句:陌上人如玉,公子世无双。
胡絜青后来一接触到心中的偶像,竟然有张爱玲见到胡兰成的感觉“见了他,她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
这位接受过先进教育,有独立思想的胡女士却做了感情奴隶,为成全婚姻,居然接受老舍的“约法三章”:第一,要能吃苦,能吃窝窝头,如果天天想坐汽车就别找我;第二,要能刻苦,学一门专长;第三,不许吵架,夫妻和和睦睦地过曰子。
胡女士一一允诺。放下身段搁置了宣纸与画笔,拾起锅碗瓢盆,洗手作羹汤。扮演了一位贤良淑德的好妻子。婚后为其生育三个子,心甘情愿地吃着窝窝头相夫教子。
老舍牵挂他在北京独居的老母,作为儿媳胡女士义不容辞的带着三个尚未成年的孩子回老家,照顾年迈的婆婆,可谓地地道道的传统的贤妻良母孝媳。
有妻如此,夫复何求?
然,丈夫在重庆妻子在北京,距离并未产生美感而是产生了感情的疏离。把原本美满的婚姻推向了深渊。
一次文协大会上,老舍与一个影响他后半生的、牵肠挂肚的女子相识。这位女子名叫赵清阁。
赵女士性格倔强,敢于离经叛道。十多岁的时候就离家独闯天下,在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就读的时候,不依靠家庭,自己勤工俭学养活自己。十七岁时就向报刊投稿,第一次投稿成功并得到鲁迅先生的指导和鼓励。
命运的眷顾,成功的自信让她一发不可收拾。赵由写一些诗随笔和诗文继而进一步创作剧本,她的创作方向已由散文小说转变成剧本,随后当上了《弹花》月刊的主编。
天赋异禀、满腹才情的赵清阁受到了周恩来总理的关注,将她推荐给当时任文协总务部主任的老舍先生当私人秘书。
其时,老舍39岁,赵清阁24岁。两个个年龄相差十五岁的上下级,本本分分的做着各自的工作。赵对先生只是小辈对长辈的尊重与敬仰,老舍也只把赵清阁当小辈爱护与关照。
君生我未生, 我生君已老。
然而,工作中频繁接触让彼此产生相互倾慕、欣赏的感情,这种情愫在朝夕相处的日子里慢慢发酵,膨胀,犹如一粒细小的种子,在温婉的细风拂过后,在的晶莹雨露滋润下,终于开花结果。他们热烈地相爱并大胆地同居生活。
他们沉浸在幸福和甜蜜之中,生活中彼此照料,工作上珠联璧合。通力合作创作了大型剧本《桃李春风》,俨然是一对琴瑟和鸣的夫妻。
然而,这种恋情毕竟名不正言不顺。浪漫与现实碰撞,一方是心仪的情人,一方是合法的妻子。老舍先生陷入深深的泥淖不能自拔。
世间哪有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面临取舍的纠结,老舍既不想背判家庭,也不想放弃最爱。于是选择逃避,悬而不决。
老舍的优柔寡断极大地伤害了赵女士的自尊心。赵以为,凭借他俩的感情,笃定投入自己的怀抱。不承想她高估了老舍的胆量,也低估了社会对世俗道德的评判。
遭受外人弃样的眼光,找不到安放情感的庇所,赵清阁女士对自己插足者的身份也感到唾弃。于是,悄然退出。毅然决然地离开了重庆。
回归家庭的老舍人来了,心却失落在赵清阁身上。丝丝缕缕的情愫剪不断,理还乱…
离别的煎熬让老舍寝食难安,想尽千方百计再续前缘,然而一切努力均是徒劳。最终得到赵女士的回复:各据一城,永不相见。
赵清阁女士就这样薄情寡义,不念旧情?非也。在经历了这样一段无疾而终的爱情之后,赵女士不再谈感情,把全部精力投入事业之中。终身未嫁。
独居之时,她捐赠了她收藏的所有作品,只留一一副对联:清流笛韵微添醉,翠阁花香勤著书。边上小字有“清阁长寿”,落款“老舍恭祝”。这副对联是老舍先生的真迹。
离别了?离别了!各据一城。不见了?抬头便见,见字如面。你的身影,刚在身后,又到前头…
老舍先生的朝秦暮楚、用情不专确被世人所不齿。但他的出轨似乎不同于世俗的男欢女爱的低贱的苟且之举。情非得已,不得不为之。他与赵清阁女士,抛开世人世俗的偏见,他们之间的感情绝对是纯粹的,真挚的。
哪个青年男子不钟情?哪个妙龄少女不怀春?哪个沒有过脸红心跳的青春?
现实生活中,有多少人男子面对年轻漂亮、才华出众的女人能做到心无杂念坐怀不乱呢?
老舍一生收获了事业,收获了爱情,可也遭遇了时代车轮的碾压,文革特殊时期,未能豁免地成为洪流中遭难的一员。
精神摧残,感情失意,家庭离散多重压力,老舍先生深感力不可支,终于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溜达到了太平湖,在湖边坐了一夜。翌日凌晨,投湖自尽。
至此,他们三人之间的恩恩怨怨、爱恨情仇都随太平湖水慢慢流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