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偶然的机会,获得了《有一天,他们老了》这本书。很喜欢其中的一篇文章《与家人的两三事》。作者欧阳慧和父亲的关系从小就不好,用她自己的话说就是“但爸爸一定没想到,他的女儿不是前世的情人,二是前世冤家”。我最喜欢里面的一段话“人生而为人,本是孤寂,因为喜怒哀乐这条路只能自己走。可因为有了家人,平添了许多烟火香气。”
由此,我也想起了我的爸爸。虽然我们父女俩的关系没有作者那样,应该也算是一般的关系。说起我的爸爸,不得不先提及我的哥哥,我有一个大我八岁的哥哥,我出生前,我爸爸就是邻村中学的化学老师,当时还是民办老师。因为我出生那年,计划生育政策正紧,显然我是超生的,就是所谓的“小黑孩”。为了不被处分,我亲戚给我爸妈出了个主意,把我藏在二姨家,等过几年在抱回来。下面就是我常听我妈说的,脑补的画面:
妈:孩他爹,时间也不早了,咱该收拾东西把娃给送去了,她二姨还留着门呢?
只见我爹做在沙发上(当时应该是买不起现在家里的沙发的,或许应该是板凳吧,这个我没问我妈。)不说一句话,手里夹着快燃尽的烟头,头低的不能再低了,沉默许久,最后才从因为长时间没喝水干巴巴的嘴里发出“不送了。”三个字。后来我问爸,“为什么,没把握送二姨家,等过了风头在抱回来不就好了吗?”再一次开玩笑的时候,爸说“你二姨家那村太穷了,家里又有四个孩子,你去了,肯定照顾没在家里照顾得好,学还不一定能上,再者,等过了风头,把你抱回来,就不一样了。”
这就是我的爸爸。不管怎么样,都把我留下了,尽管最后当不成人民教师。现在早已为人妇,为人母,但每每想到此事,就会对爸爸多一份思念,多一份爱。结婚前,甚至是生我儿子前,我都没能好好领会爸爸的深意。直到有了十月(我儿的小名),我才明白别说几年了,就是一天,半天不见都想得慌。
再说我的第二个爸爸,也就是我的公公。说来也是缘分,我和我对象是媒人介绍的,也是从开始交换照片开始的,我当时是一见钟情,加的微信,那年是16年,也是我考上老师的第一年,因为学校远,住校,所以有更多交流的时间。后来我问他,第一次见我照片的感觉,虽然他含含糊糊,但我知道他对我也是一见钟情。这既是缘分吧。呵呵,扯远了,说说我的公公,也是一老实人,高高的个,不胖也不瘦,就是头顶有点秃,说起话来,一直笑呵呵的。都说儿媳和老公公不能走的太近,或许是这种传统思维的影响,我一直把公公的好记在心里,没怎么表露过。只是有时候打牌打嗨了,说些像对我亲爸爸才说的话。因为我哥定居济南,有了我小侄女没人照顾,我妈一年大多时间都在济南看孩子,这样我爸自己一个人在家,挺辛苦的。去年暑假,收麦子的时候,我妈都没怎么有空回来,我公公早上八点下夜班,就开车去帮我爸收麦子。劳累一天,晚上十点又要去上夜班。我心里也是心疼的。
“人这一世能成为家人,不知是前几世积下的福泽,成为你的家人,我很荣幸。”这就是我最想对我的家人最想说,却说不出口的话。那就写在文字里吧。
2020年2月21日 星期五 晚2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