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讨厌的勇气

怕别人不高兴,怕被批评,被指责,怕冲突,这种怕的心理根源是什么?

因为还没有拥有独立的自我,不知道自己是谁,对自我的认识依赖于他人的评价。

一、

生活中许多人都活在这样的困境里:

无法坦坦荡荡做自己。

独处的时候好好的,但只要一和别人交往,就会忍不住关注自己的表现,揣测别人的想法。

生怕自己哪里出了问题,惹人不喜欢。

那怎么办呢?

针对这个问题,著名心理学畅销书——《被讨厌的勇气》提出了一个非常有智慧的方向——「课题分离」。

简单理解是:分清楚这件事属于谁的事情,就谁去负责。

你不喜欢我,是你的事,我控制不了;而我要怎么活,是我的事情,你也管不着。

一个人要活出自己,就要大大方方地接受自己身上会有讨人厌的部分。别人讨厌我也没关系,我不理他就好了。

但在我的咨询经验里,能做到课题分离,接受别人讨厌、能坦然做自己,是有门槛的。

这个门槛就是:是否曾被笃定地喜欢和认可过。


二、

小A在咨询中提到一种感觉:我很难接受别人讨厌我。

因为我总需要确认别人喜欢我,才能觉得安心。

这种“寻求确认”的感觉,一直伴随着他。

从小在父母面前,他一直在努力变得优秀,希望被父母夸奖;长大后在各种人际关系里,他习惯去讨好。讨好朋友,讨好上司,希望他们能喜欢自己。

而如果周围有人对自己不满、态度不明确,那他就会紧张,陷入一种被动和不安里,怀疑自己很差劲。

从精神分析的角度看,我们现在的关系模式,有很大一部分源自早期的关系。

这种确认的执念,也很多来自小时候被认可匮乏。

像他这样总是得不到认可的孩子,无论怎么做父母可能总是在嫌弃他的孩子,会陷入很无助很愤怒、很没有安全感的状态,他没法从父母那里获得一种确定:我是好的,我没有问题,我是个好宝宝。

这导致他一直没办法肯定自己一定是好的,只能从别人的反应里去做判断,根本没办法做到课题分离。所以内心经常是慌张的,不确定的。

为了抵抗这个难受,他一直在寻求确认,并且对于“被讨厌”感到敏感和无力。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具备课题分离的能力,是有前提的。

前提就是:这个孩子在早期的成长中得到了想要的心理营养,从父母的眼睛里看到了满意、喜欢和认可,那么他们才能完成自己对自己的某种确认——

我是好的,我没有问题。然后他才能腾出精力来去理解父母和周围的人,理解别人和自己的不同,做到真正的课题分离:我知道你不喜欢我,但没关系,我也知道我很不错。

而且很可能你在潜意识里更认同你父母的态度——“你不讨人喜欢,你不够好”——所以才需要外界的一直喜欢来证明自己足够好。


三、

需要不断得到确认,还会引起一个后续行为:控制。

无论是讨好、变优秀,还是去猜测别人的想法并急着解释,都是为了控制对方,让对方喜欢上我们。这些控制的想法和行为,也是我们习惯的模式。

如果在小时候,一个人不论怎么做,父母就是不喜欢你,不认可你,你会非常无助。此时的你意识不到这是父母的问题,意识不到也许只是因为父母没有能力来认可你,事实上你并不是真的那么差,你就会陷进去。为了获得认可、获得安心的感觉,用尽不同的方法,执着地想要控制、改变父母的态度。

一直执着地要让别人喜欢自己,正是跟父母关系里这种未解决的情结的延伸。

因为潜意识的情感是不认人的,它只是碰到当初跟父母一样不认可自己的人时,就自动默认为这是当年未完成的任务,要去强迫性完成它:

只因债未还,心就不甘,它还想要,还要报仇,还要满足愿望。


四、

「课题分离」是阿德勒心理学中的重要部分,也是一个人走出婴幼儿的自我中心,完成人格成熟的重要一步。

当我们还在执着的渴望着从他人的眼光里获得认可时,意味着我们尚未掌握一个技能:拥有对自己的判断,对自己的认可。

一个人如果不去练习拥有自己的看法、自己的判断、自己的感受时,他就永远不能拥有自我。

他就从来没有把自己放在一个成年人的位置上,而是总是把自己放在一个孩子的位置上,试图控制所有人来认可自己,并且因此纠缠不清。

 “不想被人讨厌”是我的课题,但“别人是否讨厌我”却是别人的课题。你不是为了满足他人的期待而活,同样,他人也不是为了满足你的期待而活。

如此,你是自由的,别人也是自由的。

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人可以得到所有人的喜欢,就像一道菜,不可能得到所有人的喜爱,也许只有人民币,才能那么多人喜欢。

但这不代表你不好。比起别人如何看自己,你更关心自己的看法和生活。你便成熟了。

就像脱口秀大会上李雪琴理直气壮说的那样:台下的很多人,我知道你们不喜欢我。今天我也要告诉这些人:我也不喜欢你们。你看,多飒。

希望你有一天可以像李雪琴一样大大方方地面对别人的讨厌:我就是被你讨厌,这并不是我的课题,如果你觉得苦恼,那是你的课题。

同样,你也拥有讨厌别人的自由。不压抑互相讨厌,也不强求互相喜欢。关系也就轻松了。

练习拥有自己的看法和判断,去关注自己的感受和需求,并坚决地为此承担责任,如此才会逐渐有力量。只有当我们拥有自我之后,才能意识到哪些是我的看法,哪些是别人的看法。而这就是课题分离。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夜莺2517阅读 127,793评论 1 9
  • 我是黑夜里大雨纷飞的人啊 1 “又到一年六月,有人笑有人哭,有人欢乐有人忧愁,有人惊喜有人失落,有的觉得收获满满有...
    陌忘宇阅读 12,721评论 28 53
  • 兔子虽然是枚小硕 但学校的硕士四人寝不够 就被分到了博士楼里 两人一间 在学校的最西边 靠山 兔子的室友身体不好 ...
    待业的兔子阅读 7,501评论 2 9
  • 信任包括信任自己和信任他人 很多时候,很多事情,失败、遗憾、错过,源于不自信,不信任他人 觉得自己做不成,别人做不...
    吴氵晃阅读 11,344评论 4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