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代以前的孩子所受到的教育几乎都是“棍棒教育”。
相信70代说起挨打,大家都会相视一笑,儿时挨打的记忆一定历历在目。
“孩子不打不成材”,“棍棒底下出孝子”,“三天不打,上房揭瓦”,“打是亲,骂是爱”......这是当时最盛行的教育理念。因此,孩子只要犯错,轻则吼一吼、骂一骂,重则打一打。得了教训,受了苦头自然就怕了。
中华文化的教育历史中,“棍棒教育”是家长专制,更确切的是父权专制的产物。民间耳熟能详的明传奇《绣襦记》有郑元和被其父活活打死一节;小说《红楼梦》里贾政打宝玉的情节更是鸡飞狗跳,宝玉虽然没有伤了性命,但也养了一个多月。家长专制带来父权的绝对威严,父亲平日高高在上,对儿子冷漠疏离,在他们看来,儿子不按自己设定的轨迹成长,离经叛道,就是忤逆。一旦儿子犯错,不分青红皂白便是一顿打,发泄完毕,又撂开手不管。
我自己小的时候也被打过,记忆深刻得我写作文时,好几次提及。即使现在,想想身上依然会感觉到被打的那种痛。哥哥被打得更多更惨,和宝玉差不多也是被打得鸡飞狗跳。也许是看着哥哥挨打的惨烈程度,导致我小时候一直不敢忤逆我妈。小的时候相当的乖巧,总是小心翼翼行事,深怕触怒了母亲大人。
记得当时家门口种着两颗杨柳树。每次哥哥一犯事,母亲一发飙,就会折下一根杨柳枝,大门一关,然后就传来一阵阵的嚎叫......
成年以后和母亲提及这些事,母亲也会告诉我她的家庭是那种很传统的大家庭。她的奶奶特别严厉,家里的人犯错也是要被打被罚的。原来,母亲复制了上一辈人的棍棒教育。母亲不止一次地告诉我们“不打不成材”。“我要是不狠点,你会有现在的工作?”
好吧,我承认因为有前期的那种棍棒教育,成就了我后面的学业。但是,我其实是那种表面乖顺,骨子里却很叛逆的人。到了青春期的时候我没少和母亲对着干,所以一度我和母亲很疏离。我想那时候,母亲肯定也很痛苦,但是却拿我没有办法。
“棍棒教育”模式下成长起来的孩子,被“棍化”了之后都会存在各种问题。当然,那个年代的我们比后面的独生女要强悍一点,都属于“打不死的小强”。好像没有特别突出过激的心理问题。因为挨打而产生离家出走、自杀倾向念头的大有人在,但真正实施的不多。不像后面的独生代,动不动离家出走,以死威胁抗争,甚至是真正的实施行动。
不管怎样, “棍棒教育”的野蛮武断,早已为教育家所诟病。“棍棒”的阴影让我发誓,以后等有了自己的孩子时,绝对不对孩子使用“棍棒”。可事实时,等有了孩子时,情绪脾气一上来时,面对顽劣偏执的孩子还是会失手使用“棍棒”。庆幸我和孩子的爸爸都懂得反思,事后检讨,要求互相彼此提醒不要再野蛮动粗。
孔子素来提倡“因材施教”,后人对此多有继承。封建制度被推翻后,家长专制作为其中重要的弊病被予以否定,取而代之的是人人自由平等的观念。但制度容易推翻,观念难以迅速转变,家长专制余韵犹存,“棍棒教育”阴魂不散。“棍棒教育”的成功案例并不鲜见。
可是“棍棒”真能解决问题吗?也有人说,可以使用棍棒,但是有一个原则必须遵守:罚必有法,罚不可辱,法必周知,法必有理。
我个人认为“棍棒教育”的弊大于利。孩子是一个完整的生命,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父母应该要尊重孩子。毕竟我们并没有征求孩子的意愿,就把他(她)带到了这个世界上。他(她)的到来给一个家庭带来的希望、喜悦、和谐、温暖是无法取代的。仅凭这一点,我们就应该感激孩子,感恩孩子,尊重孩子!
“孩子本身是无辜的,而你担负着保护和教育对方的义务,未来还会得到上述行为的审判:幸福收益或者痛苦无奈;因此,努力去教育和影响对方、尊重和爱对方,总不是最坏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