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汤看得太多了,改一下口味,看一下唐浩明随笔式的历史《冷月孤灯 静远楼读史》,分析曾国藩成功的原因。
“成大事者半由人力半由天”,曾国藩就是这样成功踏入官场的。
曾国藩出身于家世寒素的农家,“五六百载曾无人与于科目秀才之列”,他的父亲四十三岁那年,经过十七次考试才得中秀才,所以无论是从遗传还是家世来说,曾国藩都无法依赖,所以只能靠自己的努力。
曾国藩是一个资质并不特别颖异的人,但他具有强者的性格,他五岁发蒙,从小便发愤苦读,“男儿未盖棺,进取谁能料?”一个自强进取的少年靠着成蛟成龙的志向,凭一己之力,顺利能过层层考试,由秀才而举人而进士而翰林,终于走出穷山陋壤,来到京师,做了皇上的文学侍从。
曾国藩虽然战功彪炳史册,但他骨子里却是个文人,对诗文的学习和研究是他致力于一生的事业,所以他的诗文颇有建树。在那个崇尚诗文的时代,曾国藩在这方面的出类拔萃,自然受人尊敬。那时几乎没有媒体,一个人的名声传扬主要依仗其诗文上的优势,于是善于为文吟诗的曾国藩,便因此成为京城内外官场士林中一位知名度很高的人物。
待自身具备了所有走向成功的条件时,静待的就是上天让你成功的机缘了。
翰林院的政绩依据主要在于考试,其中最主要的是翰詹大考,由皇室亲自主持。翰詹大考六年一次,曾国藩考运好,有幸参加两次,而且两次考试成绩都名列前茅。
曾国藩融对了圈子。进京不久,进入了当时京师一个颇有名望的理学研习群体,拜这个群体的首领太常寺卿唐鉴为师,正式进入这个圈子,并很快成为其中的一员。他以自己实实在在的修身养德而不是博取时誉的真诚,得到老师的信任和同伴的尊敬。持续五六年的研习活动,在提高他的精神境界的同时,也为他在京师官场赢得了良好的口碑。
曾国藩跟对了人。曾国藩在道光十八年中进士,这一科会试的大总裁正是穆彰阿,曾国藩也便因此成为他的学生。整个道光一朝,穆彰阿都是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深得皇帝的信任。穆彰阿的推举,应是曾国藩步步高升的一个重要原因。
曾国藩是四世同堂的全福之人。以儒家学说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是建立在血缘基础上的亲亲文化,十分看重家庭和家庭伦理。曾国藩三十六岁那年身为四品京官,而老家还有健在的祖父母,外加八个弟弟妹妹,京师家中妻儿子女俱全,像他这样的家庭“京师无比美者”。这一点,给曾国藩的形象加了不少分。
最后一点,曾国藩从他踏入京师官场的第一天起,就非常幸运地成为道光皇帝的特别眷顾的人。曾国藩在道光十八年中进士时,主考将曾国藩的名次列在一等第三名,道光帝则将他的名字前挪一位,变成第二名。道光帝为什么做一个这样的改变,谁也不知道。由第三名改为第二名,当时虽没有实质性的好处,但绝不可因此而淡看。因为一则曾国藩从此进入道光帝的视野,受到道光帝的特别关注;二则京师官员们会因此事而格外看重他,曾国藩的知名度也便随之在京城大幅提升。
尽人事,听天命。由此可见,曾国藩官场的成功,除了自身的努力外,上天的机缘巧合也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