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把心安顿好》
作者:周国平
感悟与心得:这是周国平先生的随笔,买这本书是因为有一次去“不在书店”看书的时候,看了几页就被吸引了。这本随笔的内容,写的非常的真实和有启迪意义。
1、这本随笔是作者突发的感触和飘忽的思绪,随手记在纸片上,然后他记在电脑的一个专门文档上。累积到一定的数量,把它们结集出版。《把心安顿好》是他出版的第四个随感集,相关的前三本是《人与永恒》,《风中的纸屑》和《内在的从容》。
2.周国平说:“然而,更想不到的是,我的这些很平常的作品会受到读者的热情的欢迎,20多年里不断地再版。其中,《守望的距离》和《各自的朝圣路》出了8版,《人的永恒》出了10版,当年的读者已经和我一同步入壮年乃至老年,而今天的年轻一代依然喜欢他们。对于一个作家来说,没有比这更令人欣慰的事了。当然,我清楚并不是我的作品有多好,我能找到的唯一原因,我所思考的人生问题和精神生活问题其实是每个人都面临的问题,时代变了,这些问题仍然存在,在某种意义上甚至显得更为迫切。” 从这段言论中,可以看出他的书尝试表达的部分,不是某种具象的理论或者方法,而是一种更为朴素的人生和精神问题,对于我们读者而言,实用性比较强。
3.很多人经我常会说,看了很多很多书,依然过不好一生,在我看来,并不是如此。尤其是《把心安顿好》这本书。对我而言,是每次遇到特殊情况,去翻一下都能让我有很多顿悟的书。很多问题,只有我们想解决,不再逃避,心态积极了,才能更好的把自己的心安顿好。
4.这本书一共连“作者的话”、“序”有四十篇左右,共计224页,里面内容比较广泛:有关于价值观,生活,爱情,亲子关系,教育、阅读和写作等等;写的内容都很贴近我们的现实生活,语言犀利朴实。
5.以下摘录几段来自书中的内容:
(1)人生最值得追求的东西,一是优秀,二是幸福,而这二者都离不开智慧。所谓智慧,就是想明白人生的根本道理。唯有这样,才会懂得如何做人,从而成为人性意义上的真正优秀的人。也唯有这样,才能分辨人生中各种价值的主次,知道自己到底要什么,从而真正获得幸福。——价值观
(2)茫茫人海里,你遇见了这一些人而不是另一些人,这决定了你在人世间的命运。你的爱和恨、喜和悲、顺遂和挫折,这一切都是因为相遇。
但是,请记住,在相遇中,你是被动的,你始终可以拥有一种态度。相遇组成了你的外部经历,对相遇的态度组成了你的内心经历。
还请记住,出了现实中的相遇之外,还有一种超越时空的相遇,即在阅读和思考中与伟大灵魂的相遇。这种相遇使你得以摆脱尘世命运的束缚,生活在一个更广阔、更崇高的世界里。 ——内在生活
(3)怎样确定一个职业是否适合自己?我认为应给符合三个条件:第一,有强烈的兴趣,甚至到了不给钱也一定要干的程度;第二,有明晰的意义感,确信自己的生命价值借此得到了实现;第三,能够靠它养活自己。——最合宜的位置
(4)物质带来的快乐终归是有限的,只有精神的快乐才可能是无限的。
遗憾的是,现在人们都在拼命追求有限的快乐,甘愿舍弃无限的快乐,结果普遍活的不快乐。
(5)从一个人教育孩子的方式,最能看出这个人自己的人生态度。
家庭教育是人一生教育的起点和基础,具有学校教育不可替代的重要性。在这个意义上,我也认为好父母胜过好老师。
让孩子真正喜欢上智力生活,乐在其中,欲罢不能,对学习充满兴趣,是智育的最大成功。在这方面,父母的榜样能产生显著的作用。
我深信,熏陶是不教之教,是最有效也最省力的教育,好的素质是熏陶出来的。
因此,做父母意味着人生向你提出了一个要求:必须提高你自己的素质。
今天的家长都面临一个难题,就是在现行教育体制的框架内,如何尽量减少其弊端之害,保护孩子的健康生长。有的家长采取坚决的态度,把孩子留在家里,自己教孩子,我认为这种方式弊大于利,使孩子既失去与同龄人交往的机会,又不能受系统的基础教育,而这两点对于孩子的心智成长是非常重要的。但是,也不应该让自己和孩子完全被这个体制牵着走。有限度地顺应应试体制,同时在最大限度地坚持素质教育的方向,戴着镣铐争取把舞跳得最好,也许是无奈中的最佳选择。——儿童教育
(6)健全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靠的是尊重,而不是爱。道理很简单:你只能爱少数的人,但你必须尊重所有的人。
爱你的仇人——太矫情了吧。尊重你的仇人——这是可以做到的。孔子很懂这个道理,他反对以德抱怨,主张以直抱怨。
做事有两种境界。一是功利的境界,事情及相关的利益是唯一的目的,于是做事时必定会充满焦虑和计算。另一是道德的境界,无论做什么事,都把精神上的收获看得更重要,做事只是灵魂修炼和完善的手段,真正的目的是做人。正因为如此,做事反而有了一种从容的心态和博大的气象。——道德的根本
(7)人和人之间最重要的差别不是职业,而是精神素质。
我不认为麻木、僵化、世故是成熟,真正的成熟应该具有生长能力,在本质上始终是包含着童心的。一个人在精神上足够成熟,能够正视和承受人生的苦难,同时心灵依然单纯,对世界仍然怀着儿童般的兴致,他就是一个智慧的人。——精神禀赋
(8)我们平时所做之事、所过之生活知识一个局部,哲学就是要我们从这个局部中跳出来,看世界和人生的全局,由此获得一个广阔的坐标,用以衡量自己所做之事、所过之生活,用全局指导局部,明确怎样做事和生活才有意义。
哲学是启迪人生的学科。人的一生中,是否受到哲学的熏陶,智慧是否开启,结果大不一样。哲学在人生中的作用似乎看不见,摸不着,其实至大无比。有智慧的人,他的心是明白、欢欣、宁静的;么有智慧的人,他的心思糊涂、烦恼、躁动的。
人类历史上的一切优秀者,不管哪一领域,必是对世界和人生有自己广阔的思考和独特理解的人。一个人只有小聪明而没有大智慧,却做成了大事业,这样的例子古今中外都不曾有过呢。——哲学的用处
(9) 阅读是与历史上的伟大灵魂交谈,借此把人类创造的精神财富“占为己有”。写作是与自己的灵魂交谈,借此把外在的生命经历转变成内在的心灵财富。
阅读是个人的精神生活,一个真正有阅读爱好习惯的人,必定是自己选择适合于他的精神食粮,不会跟着媒体跑。
人文经典是一座圣殿,它就在我们身边,一切时代的思想者正在那里聚会,我们只要走进去,就能聆听他们的嘉言隽语。
每一部经典作品都扎根在人类精神生活的至深土壤之中,正因为如此,所以也能够爱不同时代的个人的心灵中抽出新芽。
阅读经典,就是在今天成为一个醒客,就是在今天的醒客与历史上。
对今天青年人的一句忠告:多读书,少上网。你可以是一个网民,但你首先应该是一个读者。如果你不读书,只上网,你就真成一条“网虫”了。称“网虫”是名副其实的,整天挂在网上,看八卦、聊天、玩游戏,精神营养极度不良,长成了一条“虫”。
我衡量一本书对于我的价值的标准是:读了它之后,我自己是否也遏制不住地想写点什么,哪怕我想写的东西表面上与它似乎全然无关。它给予我的是一种氛围,一种心境,使我仿佛置身于一种合宜的气候里,心中潜藏的种子因此发芽破土了。
对我来说,读书的最大乐趣一就是自我发现,知道原来自己原来还有这么一些好东西。——阅读是精神生活
(10)文学是心灵生活的一种方式。一个人认真地倾听自己灵魂中的声音,为它寻找语言的表达,这就已经是文学了。本真意义上的文学是非职业的,属于每一个热爱生命的人。
写作不是写作时才发生的事,平时的积累最重要。心灵始终保持一种活泼的状态,如同一条浪花四溅的溪流,所谓好文章不过是抓到手的其中一朵浪花罢了。——非职业的写作
(11)一个人做事是出于兴趣,还是出于强制,效果大不一样。出于兴趣做事,心情愉快,头脑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往往事半功倍。出于强制做事,心情沮丧,头脑处于消极状态,往往事倍功半。做一般的事尚且如此,学习就更是如此了。因为学习是纯粹的智力活动,如果学生在学习中不能感受到智力活动本身的快乐,学习就会是百分之一百的痛苦。遗憾的是,这正是今天多数学生的状况。
我心目中的好学生具备两种能力。一是快乐学习的能力,能从学习本身获得莫大快乐;二是自主学习的能力,善于自己安排自己的学习。——教育即生长
(12)有做人尊严的人,一定也尊重人。同样,不把别人当人的人,暴露了首先不把自己当人。——世间众生相
(13)我曾和一个五岁的孩子谈话,告诉他,我会变魔术,能把一个人变成一只苍蝇。他听了十分好奇,问我能不能把他变成苍蝇,我说能。他陷入了沉思,然后问我,变成苍蝇后还能不能变回来,我说不能,他决定不让我变了。我也一样,我想变成任何一种人,甚至愿意变成一只苍蝇,但前提是我能够变回自己。所以,归根到底,我更愿意是我自己。
人既需要动,也需要静,在生命的活跃与灵魂的宁静之间形成适当的平衡。——关于我自己
(14)当我在岸上伫望的时候,远逝的帆影最美。当我在海上飘荡的时候,港口的灯火最美。
轮船把离岸的忧愁和靠岸的痛苦都藏在心里。
一个人坚持一种习惯,比如节食、跑步、按时起居,也几乎可以算是有信仰了。——感觉和异想
(15)我始终认为,人的身体是受心灵支配的,心态好是最好的养生。怎么做到心态好,快乐的工作是养生的良药。当然,也不妨有一些健体的运动,但心态要放松。
行动:每天做一些让自己身心愉悦的小事,多看点自己感兴趣的书籍。有空写些对目前生活的感悟和看法,开始用笔记本记录每天的重要事件。多做一些能帮助到一些群体的事情,这在帮助到他人的同时,也在修正自己的内心。每天坚持散步,有一份自己喜欢的工作,喜欢到不需要金钱也能坚持把它做好。把心安顿好,首先是要先认识自我,了解自我,调整自我,在不断的调试过程中,可以慢慢的成为内心想成为的自己。
2018 03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