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回想,
时间好像确实是从18岁毕业的暑假开始加速
然后ever去了美国,我去了上海
6年过去,终于的终于
我们都各自回到了厦门,合体。
这些年的心境变化,
远远超过目前人生进度条的前3/4
年轻人该有的尖锐和生猛,现在还没走丢
也逐渐在明白炙热而柔软才是最好的状态
我毕业不过2年,已经换了3个工作
这次不同的是,打破8个月的感情线工作线魔咒
在一个可以打着工作旗号沉迷酒精的团队里呆了1年02天
ever呢,刚回国
慢动作找工作中,以及享用最后自我放纵的假期
比如在我周末写文的时候,她会在长沙边玩边远程操控我
好朋友好像就是这样,互相羡慕对方的生活
又互相不可抑制的插手对方的人生
她羡慕我的点总是很奇怪,以前羡慕我会胃痛
以至于第一次发现自己也胃痛的时候兴奋到尖叫
她竟然一直以为只有美的人才会胃痛的
(嗯,没有任何羞耻的写出来夸自己)
而我,羡慕她的行动力
因了对化妆的执念,变成一个一点点厉害的YouTuber
真敢去做一些大多人往往匪夷所思的事啊
只是
24岁确实到了一个容易发呆和失眠的时间
在这个临近使用SK2神仙水的法定年龄
开始有了明确的后悔与措手不及
不是所有人都有一个不怎样的24岁
但应该都有个不怎样的20几岁吧
至少我们两个 都落得如此下场
anyway,在前不久的一次促膝长谈后
决定一起做些,至少能减少自己青少年老年痴呆发病概率的事
“不透明”就是这其中的第1个念头
为什么是“不透明”?
生活里有很多时刻,脑海里就只剩下
“我要是变透明就好了”
有个朋友说她最近一次上台答辩,吓得裙子都“哗哗”在抖
然后她的结论只是“早知道不穿裙子了”
有时候“变透明”是这样求之不得的超能力
不过,又有很多人爱说“刷存在感”这个词,我也没少说
但“存在感”又是于谁而言呢?
于别人尤其是那些u dont really care的人
“拜托了,你就当我不存在吧”
我想,存在感之于自己,才是唯一的答案
成长最让人失落的无外乎意识到自己的“不平凡”其实很普通
忍不住想Nora Ephron的一段话
“我多么后悔在我26岁的时候没有全年穿着比基尼。年轻人,如果你正在读这一段话,就在这一分钟,穿上你的比基尼吧,在34岁之前都不要脱掉”
不要说穿比基尼这件事了,至少要有允许自己“不透明”的勇气啊
我们并不是奔着改变世界去的
只是想记录好当下,那些莫名其妙的想法
以及那些输得起或输不起的计划
然后在35岁之后
这些东西都会成为我们有理有据的下酒菜
真好
为什么都回厦门了?
说要开篇的时候,ever说第一篇应该写厦门
但事实上
我很难用一个篇幅笼统的去概括
我们出生并且成长到现在的城市
“厦门”这两个字
必定会渗透在之后无数个日夜的文字里
我们都曾打着“看世界”的小理想离开
最后也因为一些不可抗力因素回来
很多人到厦门多待几天,会发现
这里的年轻人很热衷于
不慌不忙地做自己想做的事,哪怕只是“穷开心”
这大概也是厦门最让人自在的地方
如果对这个城市也很感兴趣
那么如你所愿,在地的小预习小复习这里会有很多
所以这个专栏都有什么?
这里有无数种可能性。
每1篇,我或ever会更新1种
有很多蠢蠢欲动的小计划,有一些日常干货,
当然也有一些很用力又很废的话,会慢慢的与大家分享。
更多的是写我们自己
no one but everyone/
nothing but every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