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逛宜家,7月正是宜家的折扣季,只见熙熙攘攘人头涌动,抢购的人群络绎不绝。
而旁边的百安居,即便已经“葫芦画瓢”——升级为“体验式场馆”,却依然门可罗雀。
这勾起了我的好奇心,同样是“家居行业”,为何相差如此远?
今天我带大家一起来解剖下宜家案例。
一、公司简介
宜家IKEA ,1943年成立,起源于北欧瑞典
2018年营业总额达388亿欧元(约3000亿人民币),2017年达355家门店,员工人数15万。(相当于人民币8亿/年/店,人均创收200万/年)
宜家的使命:为大多数人创造更美好的日常生活。
二、供需链分析
1. 需求端
我们首先来看宜家的定位: “为大多数人创造更美好的日常生活。”
第一,“大多数人”,可见,宜家的目标人群是大众群体,这意味着“中产消费群体”和“千人千面”。
第二,“更美好”,可见,宜家的目标是使得“家居生活更美好”,这也正是大众群体的居家需求,这意味着对设计风格的要求。
第三,“日常”生活,可见,宜家的目标是家居的“日常”生活,“日常”代表着“高频”。
这些定位,也注定了宜家的产品定位。那么接下来,我们看看宜家的产品供应端。
2. 供应端
我们用一张图来总结一下宜家的供应端
从上图所看,宜家的采购策略、物流仓储的要求等,都是围绕着产品定位而进行。
宜家的产品定位:刚需、高频&低频交叉、多样化、性价比、独特设计。
宜家的产品策略:定价优先于全部设计和生产流程。
3. 链接端
关于宜家的场景,相信逛过宜家的人都很了解其布局——体验式的生活场景,场景化展示、单一的导览路线和增加餐饮高频消费等方法,让我们应接不暇,在自由舒适体验过程,总有一件让我们冲动地想带回家的物件。
三、总结思考
目前我们国内的很多家居场馆,都“模仿”宜家升级成为“体验式场景”,然而,为什么同样是“家居行业”,规模却相差如此远?
在笔者认为,核心原因不在于是否具有体验式场景,不在于供应链能力,也不在于物流仓储的成本,也不在于投入多少设计研发,而核心在于两个字: “高频”!
体验式场景我们可以模仿,物流仓储成本我们可以做的更低,供应链能力我们整合起来能力也不弱,设计研发能力我们也不错,而我想,我们忽视了的就是:如何让家居行业变得“高频”起来?家居行业,在我们传统的消费意识里都是比较“低频”的“耐用资产”,比如,新房装修时想着去买家具等;而“日常”是想不到去逛家居市场的。
而宜家的产品定位,却是“高频”和“低频”交叉,25个大品类,从桌椅、橱柜、床到灯具、纺织品、餐具等,几乎涵盖了所有“高频”的家居用品,这样就让我们“日常”想到去逛宜家,无论去买点“实用品”,抑或是去获取点让家居生活更美好的“新灵感”,抑或是去淘一点消费得起的“新玩意”。
如今,赋能家居新零售,我想本质上要把握的是: 如何让家居行业变得“高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