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关于学习的报告中指出这个世界其实绝大多数人都在学习,这个结论应该能得到广泛认同(考虑到不学习的也觉得自己在学,认可率可能近乎九成),最终决定出路的原因有很多,除却运气、体制、文化等不可把握的因素之外,唯一可以戮力改善的是如何更高效的学习了。
再次强调下:学习最重要的是享受的心态。这是战略层面。
“万物皆备于我”就是立足于向大千世界学习的价值观,万事万物万人没有不可学之处,信息、知识、情景、感受、智慧等,信息可以说是任何进入大脑的数据,知识是经过科学验证出来最接近世界真相的精华,至此到了理性感性、电脑和人的分水岭,再往上是属于人类特有的情感性体验,在某一情境中会有何可进益之处,某一刹那的感受有特别深刻的领悟,最后是信息、知识、情感融合在一起生成的智慧。
由此可以看出
通往智慧殿堂的路有很多条,有的学习科学知识便可以登堂入室,像牛顿、图灵、纳什、达尔文等科学家,这样的我们通常称之为理科思维;有的纯粹是用肉身融入自然来感受、创作,进而体悟大道,像宗教领袖佛陀、耶稣、慧能及伟大的艺术家,这样的为感性思维,当然也有文理兼修而成宗师的,比方说达芬奇,当然现如今信息爆炸,不太可能出现像达芬奇那样的绝世奇人,但融通知识,在某个领域出类拔萃还是可行的,比方说查理芒格。
最近研究认知科学家斯坦诺维奇(Keith Stanovich)的双进程三重心智理论以来,了解到智力是分自主心智、算法心智和反省心智的,而世界通行的智商指的是算法心智,所以人笨在大多时候只是算法心智薄弱而已,而科学的客观解释这个时候也避免了某些词自带的负面属性,文理兼修是有极大好处的,尤其是在这个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
算法心智薄弱的人高效的学习方法是与外界接触,接触大牛见识高山,接触同道吸收实用经验提升效率,接触更多更大的世界开拓视野,然后用更强的执行力来对冲智商的弱势,如果某位聪明绝顶的理科生用十年的时间就有了学术成果,到成果变为造福社会的产品,智商低的群体可以用十年时间打磨情感方面的技能,比方说写作、演说、讲学等,对大众的影响并不比一个科研成果小。
当然计算机的发明得像“我有一个梦想”这样的演讲或是“汤姆大叔的小屋”这样的巨著才可以媲美,科技成果总是容易量化为世人所知,但从个人角度来讲,最顶层的那个终极境界是所有人都渴望达到的目标,殊途同归,在自己的领域把自己的天赋发挥到极致就好。
很多文科生不知道该怎么把自己的技能用来创造价值,跟理科生的一技之长容易变现相比,普遍承受生存的压力,其实大可不必如此,以前看过这么一个段子,说一个文科生吐槽,当受到不公正待遇时,学物理的咋样,学化学的可以咋样,学生物的可以咋样,学编程的可以咋样,总之都是各有所长,唯有文科生好像除了写文发发牢骚之外什么也干不了,引发一片有同感的哀叹,直到有个理科生幽幽的说了一句:“当年国民政府欠了一个文科生两年工资,你知道后来发生什么了吗?”
文理并无优劣,都有转化为智慧的途径,关键在于利用智慧可以在多大程度上影响到更多人,而这是一个可以尽情施展才华的时代,所以不管文理,不妨以创造价值作为学习的第一导向,心心念念的琢磨怎么把学到的东西传达出去,受众越广,效益自然越大,然后会倒逼学习精度,这样才能进入一个越学越好,越好越学的良性循环。
如何学习第一个结论:学习得应用起来才能达到最佳效果。
学以致用虽古老却依然是金率,仔细想想就会发现,烦恼是因为学到的用不出来,出成绩是因为尽展所学,有了足够的学以致用,渐渐就有了智慧,有了足够的智慧累积,才有望得窥终极境界的奥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