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五 千年美德,礼让互谦
尊老爱幼,和谐礼让可以说在我国已经有上千年历史了,它已经作为一种精神,一种素养,根植于我们每个人的心底。它像一阵清凉的微风能抚平我们心上的伤痕,像是一汪清水能平息我们心灵的躁动,像是一片充满生机与安详的森林,净化我们的心灵。
在《华西都市报》的报道中,那个年轻的女生的所作所为其实并没有错,因为她
花了钱买了坐票,她理应享受坐座位的权利,真正让人们认为她的做法有错的地方,是在于我国的传统美德的约束上。尊老爱幼的故事大家可以说耳熟能详,尽管我们从未在某个法律文献和规定上见过它,但是在精神上,它无时无刻的在规劝着我们的行为,端正我们的做法。在事件中,那位老人已经80多岁了,即使年轻时身体再好现在也已经衰退了,那个女孩子还年轻,并不是不能够站立,何况老人还是去看病,女孩应该把座位让给老人家,自己也会有帮助别人的快乐,赠人玫瑰,手留余香。
一个真正的有品德高尚的人,他不会将美德的行为当作一种要求,而是会将这种行为当做一种习惯,一件理所应当的事。比如雷锋同志,他可以说是将我国千年的美德传统融入自己的行为标准中,他以帮助他人为乐,以为人民办事为荣,雷锋可以说的是一个有高贵品质的人,值得我们去学习,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像雷锋那样以美德为准,那么我们的社会就会变得更好。
美德的力量是无穷的,它可以感染一切,改变一切,真正的美德是发自内心的,比如至情至孝的《陈情表》。在古代,皇帝的权威是无上的,几乎无人敢违抗,而李密为了能够使祖母安养终年,不惜多次抗命,无视一再升高的官职,就在皇帝大怒时,上书《陈情表》表达自己尽孝的决心,此表如一股清流平息了一切的躁动,这就是美德的力量。
然而,社会中也时常有人为了一己私利,而对我们心灵的问责不管不顾,与高尚者相比,他们是那么的卑小。在泰坦尼克号事件中,当时有一批船员,在事故发生时他们就在救生工作,可以说他们是最容易逃生的人,但是他们并没有上救生艇,而是在一旁组织逃生,让妇女和孩子先走,他们最后与船共沉,无一生还。美德的光辉,在那位号召大家先让女人和孩子离开的伯爵身上,在那位把自己的座位让给一位抱孩子的女士的贵妇身上,以及许多把生留给他人的人身上。与他相比,那位悄悄捂着脸搭上救生艇逃跑的老板梅伊斯是那么的可卑。
美德是什么?是对他人的帮助,是对亲人的爱,是勇于面对死亡的高尚。归根结底,是我们每个人本性的模样,是我们最宝贵的不应丢失的财富。
作文六 想要的越多,得到的越少
生活中往往有一个奇怪的现象,那就是人们的期望和所得往往相反,比如在赌场叫的最大声的人,往往是输得最惨的人。
非洲流传的有这么一条谚语:“鬣狗难过岔口”。这句话中包含着一个古老的故事,在辽阔的坦桑尼亚草原,一只饥饿的鬣狗在四处觅食。它沿着灌木间的小路奔跑,来到一个岔路口。在两条岔路的远方,各有一头山羊绊倒在灌木丛中挣扎不出。鬣狗的口水淌得老长,它想先走其中一条路,却又担心另一条路上的山羊被别的动物抢走。最后它决定,左脚沿着左边的路走,右脚沿着右边的路走。但是两条路越分越开,相隔越来越远,最终鬣狗把自己的身体劈成了两半。两只羊都想得到,贪得无厌终害己。这个故事的结尾不禁让我们好笑,可是好笑之余又不禁令我们深思,我们作为万物灵长的人类,是否也做过这种好笑的行为呢?我们可要引以为戒。
在我们平时的生活中,常常面临这种选择题 ,多少比较合适?然后大多数人的回答却是“多多益善”,看到有便宜不可占就恨不得自己全拿了。列夫.托尔斯泰的一篇文章《一个人需要多少土地》,文中讲述一个颇具野心的西伯利亚农民帕科姆的故事。故事的开始,衣食无忧的帕科姆整日因租田来种忧心忡忡,希望拥有自己的田产。偶然一次契机,帕科姆拥有了自己的田产。日子虽然过得更好了,可他并不满足,把握机会再次扩充了家产。土地越来越多,但外乡人的一句话,让陷入对更多土地想象中的帕科姆奔赴远方追逐更多土地,他在报纸上看到一个这样的广告,土地价格1000美元一天。规则是从一个地点儿出发,在沿途做上标记,只要他一天内能回到原点,那么他经过的土地都是他的。帕科姆准备好后就出发了,在行走的路上,他不断有新的发现,这里有一个大坑,它可以用来种桑树麻;这里有一片平地,它可以用来种树。他不断有新发现,不断地绕路,最终在下午想起要在天黑前赶到出发点,他加快速度往回赶,把身上的东西一件一件的丢下去,不断的悔恨,我如果不那么贪心该多好,在日落前的最后一刻他终于到达了终点,在同同伴儿说了句他成功了,一头倒在地上吐血而死。贪得无厌者最后将一无所有,就如帕科姆一样,最后所得到的只不过是埋葬自己的六英尺那么一块小地罢了。贪心的人往往不能成功,因为他们的能力永远无法与需求相匹配。
记得汉语中“舍得”一词吗?舍得舍得,有舍才会有得。在这里我要告劝人们,不要只想着得到,共利互赢才是真正的胜利,不要去学做那只难过岔路口的狗,要想有所取必须有所舍。我们舍弃的也许只是一条小溪,而得到的说不定会是一片汪洋。
作文七 法制社会,法先于情
我国自古的传统就是人情先行,似乎已经成为了一种约定俗成的传统。
想要做成什么事首先就要联系什么朋友啊同事啊亲人等等。找到一个自己要找的人,打个电话介绍一下就算认识了,然后就登门拜访,手里大包小包的名酒、保健品等价值不菲的东西。为什么?都认识了,上门送个小礼品完全合情合理啊,然后聊聊天儿,暗示一下目的,离开后事就成了。人情社会的弊端可见一斑。
的确,有许多人的请求合情合理,也微不足道。消息中的男子感到愤怒也是人之常情,的确,我看到消息后想了近十分钟,也是想不出带金鱼乘地铁能发生什么,可是我也理解安检人员的行为。为什么?先例不可行,人情不可开,这次有人带金鱼进去,可能的确没有什么,可是先例开了后,其他的违禁物呢,说小一点儿的影响,奇形怪状的虫子可能会使其他人害怕,感到不适。可是更大的猫狗宠物,不但会携带传染病毒,而且猫狗伤人,这可不是什么新鲜话题,防微杜渐,房屋倒塌可不是蛀虫一日之功。
法制法制,依法治国,法律就是权威。秦商鞅变法,曾立木于市,说谁将这块木头扛到西市的人赏金五十两,无人敢上前,众人议论纷纷,为什么,因为人之常情!哪里会有人为了搬一块木头花费五十两黄金呢?商鞅不得已又加到一百两黄金,这时有人站出来,在他成功扛到西市后,当即付给他黄金一百两。表面上看,商君为了扛一块木头而花费了百两黄金,实质上,商君花了区区百两黄金就打碎了人们脑海中“人之常情”的枷锁,为他的变法立下坚实的基础。这一举动,不能不称得上英明。
法的定制,不是为了让部分的人做难,而是为了让所有的人有更好的保障。三国时期诸葛亮挥泪斩马谡,为何如此?马谡是诸葛亮的亲信,备受信任。本人也十分有才能,为何一次战败就被斩,因为在他出发之前,诸葛亮曾多次叮嘱驻营事宜,他也立下了军令状,然而到达前线后,却将军师的叮嘱忘得一干二净,最终导致大败,将军逃回来了。可是士卒呢?在法令前,无高低之分,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假如马谡不斩,则法不能立,诸多将士若因此放轻对自己的要求的话,蜀国定速亡。一小小的法令,关乎千万人的性命!岂能因亲近师友之情而废?
人情的弊端,其实人人都懂,但人人又都装作不懂。这种现象不仅使人悲叹,人情所谓之利,利在近功,利在一己;法制之利,利在长久,利在众人。
作文八 育人为先,学业为后
人在成长的过程中,他的父母首先要教他的应该是如何做人,一个拥有健全人格的人,才能做到家长所期待的成功,如果放弃了育人,就像失去阳光的树苗,家长们即使再辛苦的浇水施肥,也长不出参天大树。
材料中的事件令我们叹息,也使人对那名状元感到愤怒,令人对其父母的遭遇感到悲伤,一个养育了十几年的孩子怎么会连家都不回了呢?也许孩子的信能告诉我们答案,父母育人的失败与孩子学业的成功,能给虎妈狼爸一些警示。
父母帮助孩子成才并没有错,父母的心情其实很好理解,就像《傅雷家书》中傅雷对儿子傅聪的教导,“待人要谦逊,做事要严谨,遇事不逃避,戒骄戒躁。做人第一,其次才是做艺术家。” 信中的内容,除了生活琐事之外,更多的是谈论艺术与人生,灌输一个艺术家应有的高尚情操,让儿子知道“国家的荣辱、艺术的尊严”,做一个“德才俱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信中首先强调的,是一个年轻人如何做人、如何对待生活的问题。父母让孩子去学习,并不是为了长大以后去回报他们,只希望能够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有时间去做自己喜欢的事,不是只为自己的生活奔波劳累,但是有些家长却忽略了古往今来那些成功的父母对孩子关怀、体谅,对他成长的人格的引导,以身作则为孩子做好榜样。正如同华盛顿的父亲在他破坏了一颗珍贵的樱桃树时做到那样。而材料中的父母,他们的孩子恐怕连出门去玩的机会都没有吧,孩子的行为很大程度在于他们的恶果。
学会做人是一个人成才的根本,国外的学业相对于国内要少许多,然而他们的科研水平、创新能力却要比国内强上不少,何故?国外的父母大多数很注重于孩子的陪伴,鼓励他们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经常与孩子一起做户外运动,很注重孩子的意见。我看过一篇英文小说《杀死一只知更鸟》,文章讲述的是作者父父亲对他的陪伴影响,题目的来源就是作者父亲在小时候杀死一只知更鸟,在此后的几十年中,他一直在为这件事而后悔,如果我们的家长。能够借鉴良好的教育理念的话,相信我们的人才会越来越多,国家也能在富强的道路上走得更深更远,人们生活得更加幸福。
孩子们也知道学习的重要性,家长的首要任务是做好榜样,在过去的一年里,我成绩大起大落,直至谷底,我哭着向父母倾诉,他们及时开导我,告诉我,不要给自己太大压力,有父母在,我永远无法忘记那一刻。
希望天下父母能够学会教育孩子做人,做一个诚实守信、懂得感恩、正直善良的人,相信你的孩子会更加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