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在阅读中提问是开启独立思考的钥匙】
我认识一位家长,她把所有“小学课外推荐书单”上涉及到的书都买回了家。孩子很高兴,挑了一本《小王子》就看了起来。老母亲倍感欣慰,认为自己终于找到了既能让孩子学习又能让他闭嘴的两全之法。但是,不到一分钟,她的希望就落空了。
孩子:“为什么书名叫《小王子》?”
老母亲:“因为‘小王子’是主角。”
孩子:“为什么’小王子‘是主角?’我‘是谁?‘小王子’死了吗?玫瑰花呢?为什么……”
老母亲心中呐喊:我这到底是图什么!?
这位家长是幸运的,能提出问题的孩子都在认真思考。
其实我们不怕孩子提问题,亲娘答不上来的,还可以问度娘。怕就怕,有些孩子安安静静地看完了书,但是一问三不知,只记住了“好看”,丝毫不想深入思考。
不怕问题多,就怕不思考。
阅读的最重要任务是学会独立思考,不是识字,更不是增加阅读量。真真切切看懂一本书,比一知半解地看一百本书更有价值。思维是统帅,知识是士兵。只有学会方法,养成习惯,孩子才能在阅读中真正受益。
“如何通过阅读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习惯?”是鸡娃家长们在亲子阅读时必须要处理的问题,不然,买再多书也是枉然。
以法国作家圣埃克苏佩里的名作《小王子》为例,小说仅仅两万字,但是其结构复杂程度已经超越一般的童话作品,所以大部分书单只建议高年级学生阅读。别说孩子,就连大人都不一定能完全看懂。
其实,只用一个问题就可以非常有效地帮助孩子在阅读后思考结构性问题,
并立刻抓住人物潜台词。这套方法也同样适用于其他小说类文学作品的阅读训练。
【问题:为什么TA是主角?】——结构性问题
问:“为什么‘小王子’是主人公,而不是其他人?”
被问到这个问题,大部分孩子可能会作以下回答:
<1>“因为书名叫《小王子》。”
<2>“因为书中写小王子的篇幅最多!”
<3>“因为故事是围绕小王子展开(发生)的。”
<1><2>这样的回答非常具有代表性,反应出孩子并没有思考过这个问题,并天然地认为“主角”就应该是“主角”。大部分成年人也是这样的——《甄嬛传》的主角不是“甄嬛”还能是谁?
回答<3>,则代表孩子已经有了思考的雏形,但是尚未掌握方法。
无论哪一种回答,家长都可以告诉孩子:“你说得对,不过还有一个最最重要的原因,书中只有小王子的本性发生了变化,其他人都没有,所以小王子才是主角。”
小王子因逃避对玫瑰花的责任而来到地球,在故事的后半段,他的内心发生了重大转变,他决定要承担责任,回到自己的星球。这种本性的转变,是另一个主要角色“我”所不具备的。
【问题目的:理解“人物弧光”在作品中的重大意义】
作家塑造主要角色,不是一拍脑袋定下来的,更不是随便写,看谁最后戏份多谁就是主角。要读懂书,最高明的方法是要像作家一样阅读。
作家在塑造主角的时候最先考虑的是:谁可以发生最伟大的“人物弧光”,谁就是主角。
“人物弧光”,即人物在作品中本性的变化。
问“谁是主角?”这个问题,其目的是让孩子理解“人物弧光”在复杂结构故事中的重大意义。这个问题既是非常好的亲子阅读的开场白,又是一个可以触碰到作品结构的好问题。
一般的寓言故事和低幼童话是没有“人物弧光”的,比如《龟兔赛跑》,比如《灰姑娘》,主人公的思想在故事结束时没有发生丝毫变化:勤奋的一直勤奋,善良的一直善良。这种人物变化的单一,决定了故事结构的单一。
我们之所以说《小王子》是一部结构复杂的作品,判断标准就是“小王子”发生了人物弧光,这是一般的童话故事所不具备的。
故事写作大师罗伯特·麦基认为,“最优秀的作品不但揭示人物真相,而且还在讲述过程中表现人物本性的发展轨迹或变化,无论是变好还是变坏。”
世人赞誉《小王子》的美丽动人,恰恰在于“人物弧光”赋予了故事足够深刻的寓意。
【直接效果:批注能力明显上升】
现在学校老师会要求孩子在阅读名著时自行做批注。批注是一个很好的工具,可以记录思考过程,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但是,习惯于阅读单一结构故事的孩子没有思索复杂结构性问题的能力,他没有受过这样的训练。因此,这些孩子所做出的批注大多很浅。与其说孩子们不懂如何做批注,倒不如说他们不懂该思考些什么。
理解人物弧光,可以帮助孩子找到一个思考的起点。
在优秀文学作品中,主角必然拥有“人物弧光”。“人物弧光”决定了故事结构必然复杂。所以要求孩子思考主角的复杂性,就是锻炼孩子的结构性思维,是非常重要的阅读能力训练。
在不懂人物弧光之前,孩子只能针对人物的某一个举动做出扁平式的评论:“小王子哭得很伤心,因为他担心羊把花吃掉。”(直接原因)
在理解人物弧光之后,孩子就可以写出这样的批注:“小王子哭得很伤心,是因为他觉得对不起花(自责、愧疚)。”(人物潜台词)
有时候孩子读不出文章的深层次含义,是因为他读不出结构之下的内容。我们不需要直接告诉他文章的深意是什么,只要给他一个起点,孩子完全可以自己挖掘下去。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