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培训,通过这20天的学习了解,反观以往的操作,若有所思,果然是不能坐井观天,需要走出固有的天地,才会发现原来外面如此宽广。
一、前置任务
所谓“前置任务”即培训开课前给学员布置学习任务,让学员事先掌握一定的基础知识,目的是为了把课程时间用在关键问题上。比如开一堂计算课,目的是为了让学员学到1*1+1÷1-1*1÷1=1的结果,为了授课达到更好的效果,也为了节省时间,则需要提前告诉学员1*1=1,1÷1=1等基础概念。
其次,针对前置任务,假如期望学员自觉自主去学习,可能性不是没有,只是会很低。所以任务与结果考核是一套组合拳,设计一套契合任务的考核制度是很有必要的,比如课前测试、课前知识竞赛等方式,相比之下,知识竞赛的功效要大于课前测试这种传统的检核方式。全员默默地考试,考完然后交卷,结果不能得到及时反馈,知识竞赛则完全不一样,他有几个特点:首先即时性较强,站在瞩目的位置,接受几十双眼睛的检阅,孰优孰劣立马见分晓,表现不好学员自己也脸上无光;其次可以激发潜能,竞赛存在一种明显的竞争关系,人可以嘴上说胜负没关系,可又有多少人能真正放下胜负?
二、积分制管理
很多人迷恋游戏,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游戏抓住了人的心理,建立的积分管理机制,才使得众多年轻人前赴后继地走进游戏世界,废寝忘食。在这里想说的是积分管理需要成套成体系贯穿始终的设计:1、为考核前置任务完成情况开展的竞赛,按照分数排名后转化为积分,事实公布积分排名刺激团队潜力;2、为活跃课堂回答讲师的提问或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可赢得积分;3、课堂纪律方面如某只队伍出现迟到、手机铃响、早退等违纪现象将为其他队伍送积分等等,多方面一盘棋思维。这个套路有些类似员工犯规罚其上级而不罚其本人一样,某些员工当处罚到自己是报着无所谓的心态,但是如果他的领导或其他人因其受过,只要是正常人都基本会心存愧疚,争取不再犯。
再有,像在游戏中,随着等级的提升,所享受的权益会有相应的变化,积分管理亦如此。积分作为贯穿班级管理始末的重要工具,应该是一环套一环,环环相扣的,积分越高,意味着团队及个人越优秀,对优秀的团队或个人就该及时地进行奖励,奖励可以是物质上的或是职位提升方面等,总之要让人知道比别人更拼所收获的也将比别人更多。
三、人人是讲师
在一场培训课上,站在讲台上的并不是唯一的讲师,而坐在周围一起听课的陌生人、半熟人都是彼此的老师,那如何激发彼此求知和分享的欲望呢?靠讲师在台上的鼓励?靠自觉?或许,但是这样的人所占比重少之又少。
没错,还是要依靠我们的积分制,上次培训观摩过程中发现,这套积分制把学员套路的很深,但也可以说的很直白,所有学员都可以到指定区域写下当前的困惑,所有学员都可以为问题贴上答案,经提问者评判,采纳某人的答案或几人的综合答案,那双方则交易完成,提问和答题双方都将获得相应积分,记得那天的培训该区域热闹非凡,大家真的是为了帮对方解决问题吗?假如没有积分,积分不能转化为分数,分数不做排名,排名不影响晋升,那所有学员还能如此热衷的提问和答题吗?其实是为了自己可以优先晋升而来,顺便帮其他人回答个问题。但这又有何不好呢?培训的目的不正式为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断提升吗?
所以,培训课上,讲师不止是站在讲台上的一人,可能是身边的所有人,这便是人人是讲师的理念。
最近,因为培训一直在Get新技能,因为工作没有时间给我们学习好了、熟了再分配到手上。要做培训串讲,要活跃课堂气氛,要做H5宣传、要做海报,不得不刻意地去学习模仿前辈(可能是95后)怎么做、现学现买秀米App、从0开始学PS等等,当一项任务下来后我会发现又缺了一项甚至是几项技能,只能疯狂地恶补。
以前,我认为组织一场培训培训,效果好与坏主要掌握在授课讲师手里,但是现在这个观念已颠覆,一场培训的好坏掌握在我们培训管理者手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