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所谓“民以食为天”,任何社会,任何时代,“吃”一直都是头等大事。不禁想起曾经火爆全国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片中通过对中华美食的侧面描绘,不仅展现了全国各地的美食生态,还充分挑动了观众的味蕾。的确,作为生命的第一需求,除去普通的填饱肚子,“食物”的存在就是为了满足“味蕾”的需求,是所有“吃”的基础和前提。
可关于“味蕾”我们又了解多少呢?它对于“吃”究竟有哪些影响呢?带着以上问题,我们不妨看看这本《品尝的科学:从地球生命的第一口,到饮食科学研究最前沿》,作者约翰·麦奎德,是美国科学促进会大奖得主,他综合了饮食科学和生物进化史,以生动细腻的笔触讲述了有关“吃”的有趣故事,并通过深入的调查研究解释了味觉的演变。其富有人性化的描绘和科学性的思考,会让我们进一步了解和认识自己。
作者在开篇便介绍了一种广为流传的说法:舌头上的特定区域专门负责一种味觉,如舌尖对甜味敏感,舌根对苦味敏感,舌头两侧则对酸味和咸味敏感,这就是所谓的“味觉地图”。起源于某位德国科学家发表的一篇关于味觉研究的论文,其中提到舌头的某些区域对特定的味觉更加灵敏,却被哈佛大学精神医师波林错误翻译,并明确提出“味觉地图”的说法。可惜错的终究是错的,作者从现代科学的角度做出了解释:味蕾是我们感受味觉的唯一途径,每一个味蕾都包含不同味道的受体细胞,故无论味蕾如何分布,均能感受到所有的基本味觉。尽管舌头各个区域对不同味觉的敏感性客观存在,可在日常生活中,这种敏感性起到的作用微乎其微,基本可以忽略。
因此作者总结道“我们整个舌头表面都能感觉到五种味道”,而对于这五种味道,心直口快的读者必然会答“酸甜苦辣咸”,但其实准确来说,辣味并不是味觉,是一种痛觉!这是因为辣椒中的辣椒素能作用于味蕾里的辣椒素受体,刺激大脑产生一种灼痛感,偏偏这种灼痛感有时会让人欲罢不能,所以有些人嗜好吃辣,有些人则难以忍受。既然如此,第五种味道又是什么呢?那就是鲜味,例如我们常吃的味精就是通过刺激人的味觉而感受到鲜味。在《品尝的科学》里,作者还详细探讨了人类对苦、甜、辣的独特追求,包括其背后的科学依据,以及在历史事件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同时作者指出,人类对味道的追求会随着生活环境和人生经历而不断变化,比如失恋的人特别爱喝苦咖啡。
跟随作者的脚步,我们会明白:舌头的意义绝不仅仅在于吃,正如《舌尖上的中国》远不是吃货必备的美食宝典,《品尝的科学》也不是纯粹的食物科普史,味蕾的感受才是我们首当其冲的追求。要知道美食总是包罗万象,无论是以录像为主的纪录片,还是以文字为主的书籍,创作者的初衷都是心怀对食物的虔诚,全方位的撩人心弦,不怕吃货不上钩,真是好一餐美妙的味觉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