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见了一位朋友,聊天中朋友突然问我是否需要买一个降噪耳机,是某知名品牌的,国内2888元一个,但目前深圳本地缺货,他已经让朋友在美国帮忙买了一个,如果需要,可让他的朋友顺便多带一个回来。当时我的第一反应是,这么贵的东西还这么抢手?一个耳机卖到二千多块钱,凭啥?
朋友看我一脸惊讶的表情,便对我说:“贵是贵了点,但你知道吗?人家现在卖得可火呢,到处都供不应求,我是刚好有朋友这次去美国,所以顺便让朋友帮买一个回来…”。从朋友的言语中,我多多少少能感觉到他在为能够买到这样一个降噪耳机而引以为豪。
这的确让我感到很诧异,对于一个耳机来讲,两千多块钱的确是有点不可思议。难道大家买回来是为了炫耀?为了讲排场?
但仔细想想,两千多块钱也买不了一个好一点的手机,拿着一个耳机有什么好炫?可是,偏偏就有那么多人抢着去买它,难道大家真的都有降噪的需要?难道大家就缺少这样一个东西?
其实,生活中越来越多类似的事情就发生在我们的身边:
有的人宁愿花一两千块买一双所谓的减震跑步鞋,因为担心跑步会伤到膝盖;
有的人花几千块钱办张健身卡,想着拥有更健康的身体;
有的人每年要在保健品上花一两万块钱,目标是能青春常在,健康益寿;
有爱学习的朋友则花几千块钱购买了很多在线课程,为的是想多了解一些知识;
有的人则买张两千多元的门票去听一场演讲,为的是想让自己也能提升一下;
……
所有这些,似乎成为了一种流行与趋势。以前大家差不多想的讲的都是关于吃喝玩乐的事,而现在,人们更多的是用钱买时间、买健康、买环境、买舒适,愿意花钱于自身提升,或满足心理与精神层面的需求,崇尚更高质量的生活方式。
应该说这是一种好的现象,起码我们都在追求一些更好的事物。
这也不奇怪,社会在进步,我们的生活水平在不断的提升,口袋里的钱多了总要找地方花吧,所以,人们自然而然就会想要去拥有更多更好的东西,想着如何去提高生活的品质。
但是,其实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讲,很多时候他们不知道自己真正需要什么,只是选择了跟随潮流,流行什么就买什么,而且要买就买最贵的。而且绝大部分人的消费或购买行为都是属于冲动性的,看着别人购买就跟着买了,买完之后用与不用,有没有价值那是另当别论。
所以,经常会出现一些有趣的情况:
昂贵的跑鞋买回来了,跑了几次就把它收藏起来,因为发现自己不太喜欢跑步了;
办了一张健身房年卡,但去健身房的次数却越来越少,甚至一个月都去不了两次;
保建品越买越多,屋子都快被保健品给堆满了,但很多都不吃了,最终是过期报废的多;
参加了很多场知识大咖的演讲,到头来发现其实那些演讲对自己并没有什么帮助,听与不听是一个样,自己还是原来的自己;
正是因为人们不清楚自己真正需要什么,不知道哪些东西才是对自己有帮助的。很多商家瞄准大多数人追崇高大上的这种心态,时不时弄个概念或噱头,包装一下往往就能在国内市场上大赚一翻,然后,商家都在偷着笑…
我们经常会说:真正适合自己的、有实用价值的,才是好东西,最贵的不见得是最好的。
但是,有谁真正知道自己缺少什么?又有谁真正知道自己需要什么?
在现实中,在绝大多数的情况下,感性思维和从众心理往往主导着人们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