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一大早发了一条朋友圈,说最近被孩子折磨得要崩溃了,她说:“从2016年入冬,孩子生了几次病后,每晚就要我抱着走才肯入睡,而且要抱着在客厅走,而且要走那边。而且常常是睡前、夜里,凌晨一点,三点或四点。不走就大哭,哭得昏天暗地,抱起来走时也不能坐下来。以至于我现在到了晚上,就害怕她那句:抱起走,走那边。有时候还要提要求:我要睡天上,我要睡地板上。”
我看了很难过。我不仅看到一个疲惫的母亲,更看到一个受伤的孩子,在不停地索要。
我忍不住分享了公众号“武志红”的《“我只是希望孩子能开心”,这是句假话》给她,并且留了言:
仔细看看这篇文章,孩子的心理轨迹是这样的:我好好的……妈妈不关心我……我不好好的……妈妈非常在意我……我不好好的……我就不好好的……
所以避免陷入恶性循环的方法就是在孩子好好的时候,及时给予正向的肯定和激励来强化。在孩子好好的时候,就抱着他亲吻他告诉他感谢你这样好,妈妈也感觉非常棒,我爱你!
孩子的哭闹,是因为他迷恋自己生病时妈妈对她异常的关注。这是你平时应该给予而没有给予的。她发现了新大陆,所以会一直纠缠着要。
朋友很快给我回复,她说自己平时是“按书养”的妈妈,自认为正面肯定和激励是足够的。
其实,评价标准不在我们自己,而在孩子。孩子说够了才行。
于是,朋友开始反思:最近她其他时候特别粘爸爸,可能我平时带她玩的时候少了?……我抱着她的时候手上也总会做点其他的事情……我常常抱着她去超市,她想看这边那边,我常常说我要买的东西在那边,然后就拽走了……她要喝酸奶,但酸奶是冰的,我会拒绝……
很多事情,平时我们自然而然地做了,完全不觉得有什么问题。可是如果用孩子这面镜子来照一照,才会发现我们所谓的“陪伴”有多么不走心。而我们欠孩子的,他们一定会加倍要回。
孩子6岁以前,妈妈就是孩子的避风港,妈妈必须坚定地无条件地给与孩子足够的安全感。
我打了一个比方,妈妈就应该像大地。无论我们怎样折腾,大地给予我们的都是包容。只要在地上,我们心里都是踏实的。
我在缤缤五岁多的时候才幡然醒悟:妈妈的爱,必须是无条件的,毫无保留的,当我开始想缤缤“应该”怎样的时候就是错误开始的时候。
当我们要求孩子“应该”怎样的时候,不同的孩子反应是不一样的,红色性格的孩子会反抗,会哭会闹会争取,而蓝色性格的缤缤已经相当自闭,她的心门是完全紧闭的,我感觉到自己虽然身为母亲,却完全无法跟孩子沟通。
为此,我给缤缤写了一封检讨信,诚恳地向她道歉。当时,缤缤看着我一笔一划地写完,落款还要我加上姓名,我老老实实地加上去了。缤缤双手捧着检讨书,笑了起来,有点新奇,有点感动。后来还要我在检讨书下面加上一个大笑脸,一个小笑脸,小笑脸上还要扎两个辫子。呵呵,孩子还从没一口气提这么多要求的,我乐呵呵地照办了,还给大笑脸画上了长长的卷发和眼镜。缤缤看了,又灵机一动,要求加上爱心桃。我用粉色的水彩笔画了一个大大的爱心桃,把两个笑脸都装了进去。缤缤很满意,又自己动手在爱心桃里面加了几个小小的、长着翅膀的爱心桃。
那天晚上缤缤都表现得格外主动活跃,神采飞扬。晚饭也吃得特别有胃口,练琴时弹错了的地方甚至自嘲地扮起了鬼脸,对于不想练的曲子也能很主动地说出自己的理由和想法来。这些在别的孩子身上可能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在缤缤身上就是了不起的成就。
从那以后,我不再以“听话”为目的,我成了幼儿园里最温柔的妈妈。而缤缤也像回到了小时候,在我怀里躺着撒娇,把手含在嘴里,像婴儿一样发出含糊不清的呢语。我怀着愧疚之心纵容她重新做回婴儿,弥补自己在基层网点负责时候欠下的债。
一年多后,缤缤入学了,数学老师说:静能生慧,缤缤有一双聪明的耳朵。语文老师说:有的孩子,表面上看很平静,其实内心世界非常丰富。
如果说孩子是一颗种子,妈妈就是生根发芽的土壤。在关键的幼儿时期,妈妈们一定要对“妈妈”身份有正确的认识,扮演好自己应该扮演的角色。
小的时候被爱喂饱、有充足安全感的孩子是会很安静的,因为她不需要去抗争去索要,她可以安安心心地专注于自己的世界,完成自己的成长。而妈妈们就静待花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