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张宏杰写的历史好看? ——莫言(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 “关心历史其实是关心自己”
>> 在我们短暂的一生中,不会有太多的大风大浪,不会有太多的悲欢离合,体验到的和经历过的事毕竟有限。即使是最杰出的小说家,想象力也只能在经验的边界里飞翔。因此,人性的侧面在现实中表现得是非常有限的。但是在历史这个壮观的剧场里,人性却有机会表现它平庸生活中难得展示的一面。因为在漫长的历史中,各种各样出人意料的事情都已经发生过了:改朝换代、家破人亡、非同寻常的诱惑与考验、传奇般的危机和奇遇。在张宏杰的这本书里,好像上帝为了分析出人性的每一种成分,他老人家进行了千奇百怪的实验:他把吴三桂放到明清易代的大背景下,看着吴三桂的人格结构在历史重压下如何抵抗、伸缩、变形、扭曲、断裂。他把魏忠贤这样天姿平庸的人推向社会制高点,看魏忠贤在这个让人眩晕的高度上如何忘乎所以、丑态百出。他把海瑞这样的道学先生放到纷纭复杂的政治环境中去,看海瑞无望的坚定顽强和可悲的下场。任何一个小说家极尽想象力,也写不出这样精彩的剧本。
>> 当历史扑面而来,我们只好在造物者的深刻面前一再确认自己的浅薄。
历史的惯性:朱元璋
>> 上天既然又把一条小命派发到这个世上来,就总有养活他的办法。
>> 没有任何人注意到这个新出生的生命。这孩子在世上就像野地里的一棵草,多他一棵不多,少他一棵也不少。他的存在对这个世界没有任何意义。
>> 贫困对人的尊严和人性的堕落所造成的后果是无法衡量的。
>> 贫穷遮蔽了人的眼睛,让他看不到食物以外的东西;贫穷的枷锁禁锢了人的身体,让他像动物一样不停地被原始欲望折磨。贫穷剥夺了人的力量、尊严和权利,让他在自然、神灵和权力面前自觉软弱,卑躬屈膝。而财富则让人有了多余的时间和精力,来关心自己的内心,关心视野以外的大千世界,思索那些与胃无关的奢侈问题。财富是文明生长的土壤。
初生鳞甲
>> 因为这一场大饥荒带来的巨变,他身上所有的锁链都被扯断了。父母不存,兄弟失散,一切家族亲戚关系都被割断了,只剩下他孤零零一个人。官府不再管他,甲长不再管他,甚至现在连寺庙也不再管他,平生第一次,他一无所属,在这个世界上失去了定位。
>> 对天天都在饥饿线上挣扎的朱重八来说,活着就是目的,吃饱就是价值。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实用主义不可避免地成了流浪儿的生命哲学。
>> 他从一个逆来顺受的农民,变成了一个大胆狡黠的野兽。流浪生活就是踩在刀锋上前进。很多时候,机会只有一次,抓住了就是生存,抓不住就是死亡。
>> 江湖奖励勇敢和果断,淘汰懦弱和被动。
>> 在冬季里能活下来的树木,不得不长出有角质层保护的针叶,在寒冷中长大的人必然生长铁石的心。
>> 江湖经历使他明白,要在这个世界上成功生存,心一定要硬、要冷、要狠。量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
>> 流氓是皇帝的蛹。
>> 中国的顺民是天下独一无二的物种。中国历朝农民是被无数条绳索牢牢捆缚在土地上的。各级官僚的层层控制、宗族制度的严密约束、乡规民约的不断教化,以及除土地之外没有谋生的空间,逼得农民如同树木一样,生长在土地上,每年结出果实,供官府摘取。而历朝不断进化的愚民统治,使他们目光短浅、头脑封闭、因循守旧。他们怕皇帝,怕官吏,怕暴力,怕鬼神,他们什么都怕。他们没有进取精神,总是被动承受命运。鸦片战争后,来到中国的西方观察家们对那时中国人最深刻的印象是,中国人在任何不合理的现象面前都选择了忍耐。
练就帝王心
>> 盖明祖一人,圣贤、豪杰、盗贼之性,实兼而有之者也。
>> 后来的历史事实证明,朱的本性相当狭隘敏感,他的宽大仁慈并不是出于天性,而完全是出于理智的考量。他的过人之处,就在于必要的时候能够成为一个高明的演员。
>> 战争,把朱元璋本来就已经谨小慎微的个性修正得更加严谨。在战场上,他变成了一只极具耐性的狼,不把敌人拖得筋疲力尽,不到有九成把握的时候,绝不贸然出击。在巨大利害的压迫下他能寂然不动,长久地忍耐,一旦机会来临,则“动如雷霆”,一举摧垮敌人。在一次次的危机、逃亡、死亡的绝境中,这块铁里的杂质被命运的重锤一点点砸出去。在十余年军旅生涯之后,朱元璋终于百炼成钢。他练成了一颗超人之心。水一样沉着,弓弦一样柔韧,钢一样坚硬,冰一样冷酷。这颗心只受利益支配,并绝不会被感情软化。这颗心能承受任何巨大的压力,能冷静面对任何艰难的挑战,能指挥他的手和嘴,发布任何别人所不敢发布的不义命令。大明王朝开国帝王后来在治国中表现出来的铁腕、周密和残酷,都是由这颗心所决定的。
>> 整个胡惟庸案先后诛杀了三万余人,其中包括朝中最有权力的二十二名淮西贵族,都是公侯一级,甚至连自己的儿女亲家李善长也不放过。
>> 胡惟庸案杀的多是文官,后来,朱元璋又制造了蓝玉案,又杀了一万余人,这次多是武将。通过这两次屠杀,朱元璋将满朝最有实力最有能力的文武大臣基本杀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