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ank:当天感恩的人或事
感谢宇升同学载我回家。
Connect:连接了哪些知识,或与哪些值得接触的人接触了。
很久没看电影了,积了不少高分片。与神同行很不错。虽然跳着看完,但有机会应该会再看一遍。一个是情节细节值得扣,一个是特效做得好。
Learn:今天学到的新东西
王煜全再谈共享经济
Zipcar 的创始人罗宾·蔡斯(Robin Chase)在《共享经济( Peers Inc )》中提到, 共享经济需要满足三个条件:产能过剩、共享平台以及人人参与。
共享经济的底层逻辑用一句话总结:利用技术来解决闲置资源的有效利用问题。
这几年, 共享经济呈现出一个特点——共享内容不断趋于向细分产业发展,而且专业化程度也在逐渐提高。
一家名叫 InfoStellar 的共享经济公司。是日本的太空科技初创公司,目前已经获得了730万美金的 A 轮融资。它共享的是环绕在地球周围的卫星。
共享经济的理念正在从日常物品和服务的分享,向更多专业的领域扩展。这些变化的背后推手,就是科技的进步以及细分场景的不断挖掘
共享经济的三种组织形式:
第一种叫切割(Slice),像 Zipcar 或共享单车,把拥有单车变成切割它的使用权,从而优化利用效率;
第二种叫聚集(Aggregate),指的是在平台上聚集闲置资源,然后进行重新分配和利用。最典型的就是 Airbnb。Airbnb 大家也比较熟悉了,它的模式就是把闲置的房间再利用;
第三种形式叫开源,也就是所有资源由大众贡献,并且免费使用。这种模式通常会创造新的价值。比如,从全球最大的代码托管平台 Github 这里,诞生了很多基于开源代码生产的软件,其中就包括我们每天都在使用的 Windows 系统、iOS 系统,明天我们将会详细讲讲 Github。
总之,目前绝大多数共享经济企业,基本上都逃不开切割、聚集和开源这三种组织形式。
重点总结
第一,共享经济的价值已经得到了认可,随着它的深入发展,对闲置资源的利用会深入到各个领域,并且越来越高效。但同时,也会有越来越多的问题暴露出来,等待创业者去解决。就像蔡斯创立 Zipcar 的时候,只是满足了客户分时租赁的需求,而创立 Buzzcar 时考虑的问题就多得多了,包括信用问题、法律法规问题等等。
第二,很多新的商业模式,或多或少都对现有既得利益者和陈旧的规则体系形成冲击。比如,蔡斯创立的 Buzzcar 不能在美国合法运营,Uber 也遭遇过不少法律层面的监管。但是共享经济是大势所趋,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对它持开放态度,旧的规则体系必然要作出妥协和改变。
第三,共享经济得以实现,离不开技术的支持。射频识别收发器、移动技术、无线网络等当时非常先进的技术,让 Zipcar 的共享概念走向现实。未来共享经济企业依然离不开技术的支持,甚至随着细分市场的出现,技术的门槛会越来越高。
吴军介绍风投和私募
从财务和税务上讲,风险投资和传统的私募基金很类似。但是它们的投资对象和方式完全不同。
私募的投资对象大多是拥有大量资产,特别是不动产和很强现金流(Cash Flow)的传统上市企业,。这些企业所在的市场被看好,但是因为管理问题,不能盈利。私募基金收购这些企业,首先让它下市,然后采用换管理层、大量裁员、出售不动产等方式,几年内将它扭亏为盈。让它再上市;或者将它出售。运作私募基金要求能够准确地对一个有价值但运营问题重重的公司估价,如果估价高出50%,可能就没有钱赚了。
风险投资则不同,它是追求几倍,几十倍甚至更多的回报,估价差出50%问题不大,但是看错了人,则要血本无归。
私募基金的投资以及随后的管理还需要具有高超的谈判技巧和资本运作本领。在美国最关键的是要能摆平劳工问题,其中最重要的是蓝领的工人和工会(因为私募基金一旦收购一家公司,第一件事就是卖掉不良资产和大规模裁员),因此常常需要黑白两道通吃。
私募基金是在和魔鬼打交道,但他们是更厉害的魔鬼。
风险投资则相反,他们是在和世界上最聪明的人打交道,同时他们又是更聪明的人。
风险投资的关键是准确评估一项技术,并预见未来科技的发展趋势。 所以有人讲,风险投资是世界上最好的行业。
万维钢——(回顾)赢得对方的喜爱和信任
分属不同的阵营,用下面四步技巧,避免不欢而散,甚至赢得对方的喜爱和信任。
这四步就是:
第一,一上来要摆一个向对方学习的姿态。原来你支持特朗普啊,其实我也有自己的看法,但我对你的看法很感兴趣,请问您能不能跟我分享一下你的观点呢?
第二,在说自己的观点之前,还要先征得对方的允许!我对移民问题的看法跟您不太一样,不过我不是来跟您争论的……您看,我能说说我的看法吗?
第三,全程要充分尊重对方。要知道,尊重就如同空气,如果你突然把尊重拿走,那对方满脑子想的就只是尊重!我非常珍视你的视角!我想听到你的观点,而且我也不敢假设我的观点是对的。
第四,寻找双方的共同点。先得找到共识,才能从这个共识出发去谈具体的问题。可能我是保守派你是自由派,但最起码咱们都是爱国者吧?
想要说服别人,你还需要提供三个东西。
第一个东西叫“Ethos”。Ethos代表个人信用。凭什么要听我说?因为我取得过什么什么功绩,我拥有什么什么专家头衔。
第二个东西叫“Logos”。Logos就是逻辑,就是理论推理和证据支持,比如说提供各种统计数字。
第三个东西叫“Pathos”。Pathos是感情和同情心,这就是故事的作用。
亚里士多德这三个东西中,最有说服力的就是 pathos — 晓之以理不如动之以情。高手说服别人,一定要善于使用 pathos。
说服别人,讲道理不如讲故事,而且更不能用写学术论文的方法,期待用一大堆数字图表去碾压别人,那样别人只会反感,当你是个机器人。没人愿意听机器人的,人们喜欢有风格的人。“我喜欢你的风格”,这简直就是对人最高级的评价。
可是个性不等于任性。只有通过自由技艺的训练,你对文化有了充分的了解,知道人性是怎么回事儿,掌握各种套路,你才能非常自然地跟别人产生感情上的共鸣。我们看有风格的人,不管是引经据典还是吹拉弹唱,反正他一上来几句话就能打开局面,这就是学习过自由技艺的作用。
说服别人,还有最常用的一个手段,就是比喻。比喻这个艺术形式,对人类太重要了。如果没有语言,人类就还是动物;但如果没有比喻,那人类就还是野人。
比喻的本质,是用一种事物去形容另外一种完全不同的事物,这是一种创造。为什么把眼睛比喻成大海?大海和眼睛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东西,但是如果你能从眼睛里找到大海的感觉,这就非常文艺。
最关键的是,比喻可以调动人的感情。比喻是对语言进行感情投资,用感情鼓动人心,去推动文明进步。比喻,是一种说服力。
比喻要想用得好,就得调用人们文化中已有的东西。比如现在各种文化中,狐狸,都被用来形容聪明、秘密又自私的人,这是因为狐狸给人的本能印象就是这样。当然,如果你能在狐狸身上发掘一种新感觉,那绝对是创造,但是创造不能凭空而来。
英文新闻报道常用的一个套路。想要报道一个大趋势,文章通常不是一上来就给你来个宏观的大视角,而是先讲个小故事。
这个套路的原理是*具体*例子比抽象事实管用。你要号召人们给非洲儿童捐款,列举统计数字的效果远远不如一张长相可爱但是表情难过的非洲小女孩的照片。
这就是效率最高的说服力,没有之一。这里面的关键可能还不是“具体” —— 不是提供一个真实人物 —— 而在于给人提供一个*视觉的想象*。
除了视觉想象,你还可以学习的一个武器级的说服力技术,叫做预说服。所谓“预说服”,就是在正式说服你之前,给你设一个“局”:用各种看似无关的东西影响你的情绪和判断。
在开口要价之前。亚当斯在跟投资人闲聊的时候,故意讲了几个江湖传闻,什么某某创业公司拿到了多少融资之类。这种聊天很正常,本来大家就都对这种新闻感兴趣。但是亚当斯对话题做了严格的控制:传闻中的融资数目必须都得是大数。
对谈判中的锚定原则进行了进一步的修饰
人们会忘记你说过什么,忘记你做过什么,但是永远都不会忘你带给他们的感情。
最后想提醒你的是:“说服力”的本质,是使用各种手段让别人按照你的意志行动 —— 是让别人听你的。说服力的能力越大,你要承担的责任就越大。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