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高等教育,不管是局内人,还是局外人,都可对其发一通议论,表一番感慨。其中最为核心的问题,就是中国的高等教育,培新不出具有较高创新能力的人才。
也因此,创新教育,是目前中国人对教育最为关注的问题,也是中国高教从业人员心中的痛。
前不久参加一次会议,北京大学的一位教授,提出了一个关于颠覆式创新的观点:一是要打破原有的范式;二是让学生处于创新的“困境和悖论”中。这第二点,既要否定古人韩愈的“传道、授业、解惑”,“惑不可轻解”,又要学生不能学习太多的知识,如果学得太深,则无惑,无惑,则无创新的方向和动力。
打破范式,这种创新当然就不是一般的创新。但是,如何打破范式,没有范式,如何解决分析问题?至于第二点,心理学很早就指出,知识太多,不利于创新。有时候,知识会让人产生思维定势,妨碍创新。
一、禅宗的创教特点
这些观点,让我联想到中国的禅宗慧能和禅宗教育。慧能创立了中国佛教—禅宗,并且,在中国佛教史上,是唯一说的话被称为“经”的和尚。
禅宗,没按中国传统佛教的路子走。为了让别人能接受,禅宗编造了一个“拈花微笑”的故事。据《联灯会要》记载:
世尊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众皆黯然。唯迦叶破颜微笑。世尊云,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
有了“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等于从佛祖那里得到尚方宝剑,慧能就可以不用顾忌传入中国的印度佛经教义,对中国佛教进行创新。这样,他就有可能打破传统佛教的那些范式。
其二,在那些知名的和尚中,慧能可能是受教育最少的。按照慧能自己的说法,他是不识字的。在《坛经》机缘品第七节中,有一段文字:
时,有儒士刘志略,礼遇甚厚。志略有姑为尼,名“无尽藏”,常诵《大涅槃经》、师暂听,即知妙义,遂为解说。尼执卷问字,师曰:“字即不识,义即请问。”
这段文字告诉我们,慧能是不识字的。当然,按研究禅宗的学者观点,慧能是识字的,只是不很多。与那些历史上著名的佛教学者相比,慧能的佛教学问不多。也就是说,他正好满足创新的第二个条件。
总之,慧能是满足了颠覆式创新的条件。
二、禅宗的教育特征——参悟公案的困境
除了慧能创立禅宗外,禅宗的教育方式,也有其特点。
惑不可轻解,让学生陷入“困境”中,这恐怕也是禅宗的重要教育方式。禅宗的教育,与佛教其它宗派有所不同。对佛教一些重要的概念,师傅往往不直接给出答案,而是由徒弟自己去悟禅宗的公案。悟公案,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常常需要到各个寺庙,参拜不同的师傅,进行学习,还要经历很多的磨难。这一悟,经常是十年二十年,悟出了,是大师,没悟出,那就是路人甲。当然,徒弟经过漫长的困境后要想得到顿悟,还需在一些关键节点,得到师傅的帮助,那就是临门一脚。这让人顿悟的临门一脚,禅宗大师们,经常是别出心裁,采用一些稀奇古怪的方法,如德山棒,临济喝等。
德山的棒打,是禅宗大师让人顿悟的奇法之一。《联灯会要》中的一则故事,给德山不信任文字而采用棒打的教育方式,埋下了一个伏笔。
三、德山宣鉴的困境
德山宣鉴禅师精研佛法,对《金刚经》有独到的见解。所以,当他听说南方禅宗十分兴盛,很是不服:“佛学如此博大精深,即使修行一辈子,也难以成佛,南方的妖魔竟敢胡诌什么‘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我要捣毁他们的老巢,灭绝这些邪种,以报答佛恩。”于是,他挑着《青龙疏抄》离开四川,到南方去挑战。在湖南澧阳的路上,肚子有点饿,正好看到一位妇人在卖饼。于是,停下担子,想买点心。不料这位妇人,不卖点心,却指着他的担子问:“里面装的是什么书啊?”德山很自豪地告诉妇人,这是《金刚经》。妇人说:“我有一个问题,你要答得上来就送你点心吃,如果答不上来就请你走开,没有点心吃。《金刚经》上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将来心也不可得,不知道你点的是哪个心?”不存想,大名鼎鼎的《金刚经》大师,被一个卖饼妇人问得哑口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