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对于理解力很差的少年,要特别地耐心,任何时候都不要责备他们头脑迟钝,也不要让他们拼命地去记忆,因为这是毫无用处的。有用的是该让他们去思考和探究。
记忆力变差正是在少年期开始的,这个时期本当尽量多地思考,但如果把他从思考中“解脱”出去,那么他就会变得越来越笨。
老师让学生背课后题、例题的行为,以及对学生说理解不了就先背会,都是伤害学生思考积极性的错误做法,增加了学生的记忆负担,剥夺了学生思考的机会。
2.如果学生在少年期没有遇到一位脑力劳动的真正指导者,那么他就永远不能学会真正地思维。
在少年的课堂上,一定要使对概念的理解占有重要的地位。
3.如果滥用那些有趣的、形象的、鲜明的、花花绿绿的东西,就会导致学生过于兴奋:教室总是有人小声讲话和做小动作。
所以老师课堂上过分地依赖于课件,或者弄一大堆花花绿绿的黑板贴,还有不少的道具,这样的课堂看似很花哨热闹,但是学生的注意力被吸引到了这些不重要的事情上去。
这时候,教师为了压倒学生的嗡嗡声,就提高嗓门讲课,这会引来学生更大的兴奋,并且这种兴奋可能使学生一连几节课都安不下心来,也就根本谈不上进行正常的脑力劳动了。
判断好课的标准不在于课堂上气氛是否热闹,而在于学生是否进了行脑力劳动,老师是否在指导学生进行脑力劳动。
4.学生学习的兴趣不应该在那些外在的东西上,而应该在知识上,在对知识的思考上。
学生对学科的本质形成牢固的兴趣,就应当使课堂上学习的教材里包含一定份额的已知的东西和一定份额的未知的东西。揭示未知跟已知之间的深刻联系,正是激发学生兴趣的窍门所在。
5.知识的巩固和运用,最浅层次的是老师刚讲完课就立刻喊学生起来回答,关于这个问题,在前面我专门写过一篇文章讨论过,这个时候其实是不适宜这样操作的,因为起来回答问题的,也就是那几个好学生而已;而给学生一些时间去再次深入思考教材或者独立完成作业是比较不错的选择;还可以让学生拿在课堂上学会的知识去解释新的现象,解决新的问题。
运用知识不仅是让学生去解决一些问题,还应当成为学生从事脑力劳动的一种学风,要让只要学了一定的知识就应该把它们作为工具拿去运用的意识,深深扎根在每个学生的头脑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