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时间,纪录片《二十二》可谓刷屏。这部以反映二战时期中国幸存慰安妇的电影,可能见证了中国电影的真正拐点——边缘的,逐渐走向主流;流行的,开始备受审视。
今天要讲的并不是《二十二》,而是另外一部“纪录片”:刘宇昆短篇小说集《思维的形状》中的《纪录片:终结历史之人》。
笔者原本不知道刘宇昆这个人的,因为回家关注了不少出版社的微信公号,偶然在推文中知道了这个“星云奖”和“雨果奖”的双料得主,便买了他的短篇小说集《思维的形状》,这也算是一种缘分。
《思维的形状》一书很薄,一共11篇小说,两天不到便全部读完了。对一个初次接触科幻小说的人来说,这本书总体显得平淡,并不是我想象中的那种科幻味道。
具体来说,一遍读下来,《思维的形状》让人有震撼之感的篇目很少,就《重生》和《纪录片:终结历史之人》还能有让人重新阅读的欲望,其余诸篇读完就完了,既难让人记住情节,又很难给读者留下或好或坏的印记。对于一个很少阅读科幻类题材的人来说,《思维的形状》基本摧毁了我心中关于科幻短篇小说的期待。当然,我仍可以期待威尔斯的《盲人国》、阿莫西夫的短篇集和大刘的短篇集将这一期待重塑。
即便是科幻短篇小说多点开花的当下,我仍认为丰富的故事情节、鲜明的人物形象和深刻的社会主题是科幻小说吸引读者和被人记住的重要因素。因此,即便《海底两万里》和《时间机器》中的技术和设定在当下已经显得陈旧,这两本小说仍然给读者极佳的阅读体验,上述三者可谓至关重要。
具体到小说集中,《思维的形状》一篇中,情节太过类似“阿凡达”,作者对文中父亲的性格刻画不够到位,以至于小说结尾“他宁可输掉战争,也不愿冒险伤害到你”的情节显得幼稚而突兀,与人物的性格并不相符。《涅槃》一文,将人生的载体落脚于20根烟和一块既易融化的冰上,多多少少有些心灵鸡汤的味道。《麦克斯韦之灵》用中国劳工的灵魂驱动造核武器,让人觉得有些幼稚和主题先行,既谈不上生动,也很难说深刻。
纵有千般不是,《纪录片:终结历史之人》还是给我太多的震撼。故事的主线比较简单,为了向世人还原二战时期日本东北731部队的暴行,美籍华裔历史学家埃文·魏与美籍日裔物理学家桐野明美制作了一台将参与者带回过去的机器,通过波姆-桐野粒子让参与者回到过去,亲身感受日本731部队的暴行。小说中的埃文·魏的初衷是还原这段历史,由此引发的一系列纷争则远远超出他的预料,并最终导致他自杀,成为这部不长小说中最哀伤和无能为力的段落。
小说中埃文·魏的经历很容易让人想到一个人——张纯如。《纪录片——终结历史之人》一文结尾,刘宇昆也明确表示“这个故事献给爱丽丝·张(张纯如),以及所有731部队受害者的回忆”。作为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全球战争,不论是奥斯维辛集中营还是卡廷惨案,抑或是卢旺达大屠杀,都已经为西方世界所承认,但二战期间侵华日军的种种行径,无论是南京大屠杀还是731部队,都被很多人刻意忽略和遗忘,很多人甚至否认这段历史的存在。张纯如的《南京大屠杀》出版后,遭到许多怀疑和攻击便是例证。同为炎黄子孙的刘宇昆,以小说的笔法考据还原了731部队人体实验的众多暴行,冷寂的文字读来让人脊背发凉,宛如赤脚行走在同胞的森森白骨之上。
小说中的埃文·魏和现实中的张纯如都在回溯过去的过程中离开了这个世界,电影《二十二》中呈现的见证慰安妇历史的人也将越来越少,终至于无,但这段历史都将实实在在和不容置疑地存在,让每一个华夏儿女从中反思,亦从中获得教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