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天读书营-24-选择恐惧症-第5周总结

2017.9.1日 星期五 天气晴

9月1日清晨音频

各位同学,大家早上好,今天是我们100天精华内容领读营的第24个学习日。

今天为大家带来的小理论,叫做“选择恐惧症。”

一个关于选择的故事:

一只驴子站在两堆看起来一模一样的干草中间。它完全可以在两堆干草中自由选择,但最后,它因为无法决定到底应该吃哪一堆而活活饿死了。

你可能不知道,这头驴子有一个名字——布里丹之驴(Buridan’s Ass, Ass指蠢驴,不是屁股)。Jean Buridan是十四世纪唯名论哲学家,同时也是一位天主教牧师,他在“自由意志”的领域做了大量的写作工作。他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观点——有时,自由意志反而会导致“无法作为”(inaction),即一种由“不确定性”和“过量的选项”造成的“选择决策能力的丧失”。——这就是这头驴子名字的由来。

数十年的研究已经清晰地表示,大多数人都和这头驴子一样,是糟糕的选择者——他们不知道自己要什么,而“考虑自己要选什么”不仅会让他们烦躁,有时还会造成极大的痛苦。我们日常生活中也能看到很多证据,从抱怨菜单太长、网购推荐的物品太多,到专业、工作的选择。

为什么“选择”会带来负面的感受?

1.

一般来说,人们会以为,当他们被允许为所欲为的时候,他们会是自由的。但事实上,在这种“为所欲为”中总是包含着一种不自由——一种“消极的无穷无尽感”。如果你对自身没有明确的把握感,你很容易会迷失于“一切皆有可能”的幻觉中。例如,当你想买一件衣服,你觉得不把所有的选项看完,你就不敢决定买哪一个,但可供购买的衣服实在是太多了,怎么看都看不完,你因此陷入烦躁,最后甚至可能就放弃了购买计划。

当你面对着各种诱人的选项时,你会发现,你无法在较快的时间里认定其中任何一个。并且,就算你真的选择了,你也会为你可能失去的机会感到焦虑:也许另外一堆干草会更美味呢?

2.

社会科学家Barry Schwartz著有一本书《选择悖论》(The Paradox of Choice)。他通过心理和行为研究发现,虽然古典经济学认为,人们在做选择时,往往希望遵循“效用最大化”原理——也就是说,我们希望自己所做的选择,是所有选项中对自己最为有利的。然而实际的情况从来都达不到这样的目标。生活是复杂的。消费世界的选择是无穷尽的,而人类的理智却是脆弱有限的。

如果用公司来举例,197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Herbert Simon曾经观察到,那些希望获得“最大化”回报的公司,最终会因为无休止地寻找最佳选项而破产。Barry Schwartz是这位经济学家的读者,他指出,人类现在面临的巨量选项,越来越丰富的产品,越来越多元的生活方式等,都正在把我们变成这样的“最大化追求者”,无休止地寻找更好的选择——而追求效用最大化的人,却更容易觉得自己的生活糟糕,以及容易抑郁。

3.

此外,和常识所以为的不同,人们有时做出的选择,并不是那些他们认为会让自己 “更幸福”的。美国心理学家 Amos Tversky做了这样一个实验。他向参加实验的人描述了以下两种情况:

情况一:你月收入3万5,但你身边的人月收入全都有3万8;

情况二:你月收入3万3,但你身边的人月收入全都只有3万。

当研究者问,“你觉得你在哪种情况下会更幸福?”有62%的人选择了第二种,只有38%选择第一种。但如果研究者的提问方式是,“你会选择哪一种?”只有16%的人选择了第二种,仍然有84%的人选择了第一种。这说明,很多时候“我要选择什么?”和“我在什么情况下更幸福?”,在我们的头脑中是两个不一样的问题。

4.

最后一个关于“选择”的核心问题是“误以为想要”(miswanting)。

你可能认为你很想要一件事物,并竭力去获得它。当你得到后,你发现你并没有如你想象中那么想要它,甚至完全不想要它。反而是另一些你从未意识到的事物,才是你真正想要的东西。——这就是一个miswanting的例子。

心理学家Wilson 和 Gilbert把“wanting”定义为“一种对喜欢的状态的预测”。然而预测总是充满偏差的,尤其是对于感觉的预测。刚吃饱的时候去超市买食物容易买少,很饿的时候去买则容易买多,就体现了这样一种预测的偏差。

人们是根据过去的经历,来预测自己对一件东西的“喜欢的状态”的,并由此推断自己是否想要一件事物。然而,人们对于过去经历的记忆却不那么可靠。研究显示,那些最近的经历中最后期部分的体验,能够最大程度影响你的选择。因此miswanting并不罕见,它显然增大了我们做选择时候的风险。

选择中的另一大现象:选择越多越痛苦,选项越好也会越痛苦

Tversky还发现,更多的“选项”会带来“降低动力”(demotivating)的负面作用。几年前的一个研究,给了一批被试6种果酱样品,给了另外一批被试24种果酱样品,结果显示,尝试了6种样品的被试更有可能挑选出一种去购买。学生可以选择话题进行写作以获得额外的分数,比起给他们30个可选话题,在给他们6个话题的情况下,学生更有可能进行写作。这两个例子中,都是因为更多的选项,造成了人们实际行动的动力下降。

前文提到的社会科学家Schwartz在《选择悖论》中把这种现象和“认知负担”(cognitive demands)的概念结合起来。过多的选项造成了对认知过大的需求,使我们感受到认知的负担,从而降低了去做选择的动力。

这种动力的降低,还和人们不理性地计算了机会成本有关。当我们做出一个选择时,我们确实必然要付出一定的机会成本。但实际上,即便不选择这一个,我们能够占有的选项始终只有一个。因此,我们计算机会成本时,应当只把“除了这个之外最有吸引力的一个选项”计为机会成本。但非理性的人们,往往会把所有看似存在的备选项全都计为机会成本,因此当他们看到许多可能的选项时,他们不但不会觉得开心,反而会为自己将要失去如此之多感到难过。

同时,选项少的时候,人们对于所做出的选择满意度也要高于选项多的情况。

另外一位波兰裔美国精神病学家Zbigniew Lipowski则提出,比起那些并没有太多好选择在手里备选的人,正是那些可以有着许多好选择的人,感到更高程度的焦虑。

他不是唯一一个这样想的人。哈佛大学认知神经科学家Shenhav 和Randy Buckner,在学生中做了一些列实验。他们让学生在一些物品中做出选择,这些物品各不相同,有瓶装水、T恤,也有iPad、相机。结果并不让人意外:

如果学生被要求从一个低价物品和一个高价物品中做选择,他们并不感到焦虑,能够明确做出选择,并且感到世界很美好;

如果学生被要求从两个低价物品中做选择,他们虽然都没有特别开心,但也都不怎么焦虑;

而如果学生被要求只能从两个高价物品中选择一个,他们开始表现出三组实验中最高水平的焦虑感。

“当你有更多充满吸引力的选项可选时,你并不会感觉更好,你只会感觉更焦虑”,研究者说。而诱人的选项越多,人们做出选择就越困难;同时,做选择的过程越困难,做完选择后就越有可能出现“我选错了,好后悔”的感受。

“我始终认为,这个日渐富裕和复杂化的社会,教唆了过量的‘有吸引力的选项’生成。正是那些过量的有吸引力的选项,带来了冲突感、挫败感、以及无法满足的胃口和随之而来的焦虑。令人渴望的备选项越多,冲突就越强烈——这是一种恶性循环。正是在一个‘过度充足’的世界里,布里丹之驴的阴影才猎捕着我们。”

选择恐惧症怎么办?

既然我们如此不擅长于做选择,我们似乎有两种可选的应对策略:改变我们做选择的方式/思路;或者限制/减少可选的选项。

1.

正如前文所说,如果你在做选择时,总是担忧自己是否已经选出效益最大的选项,你很有可能被过多的选项压垮。因为你会希望能够在做选择前,慎重考虑过所有的选项。你会因为担心还有更好的选择在后面,而迟迟不敢行动。而事实上,这样的考虑是永无止尽的。

Schwartz建议我们从“追求最大化效益的人” (maximizer),转变为“有所牺牲的人” (satisficer)。什么是“有所牺牲的人”呢?这是指那些,能够对“还不错”的选项感到满意,并不追求绝对的“最佳”的人。如果眼前的这个选项能够让我感到还算满意,我愿意选择它,专注于它,坚持自己的选择,不为自己没看到的选项感到沮丧或懊悔——因为你没有为选择浪费过多的时间,这一点本身已经足以弥补很多不足。

尤其是当你处在一个“有很多好选项”的情境中的时候,要相信不管选择哪个选项,你都会差不多程度地获得价值感,同样也可能都会一定程度地留有遗憾。接受这一点,你的选择恐惧症可能就会极大缓解。

2.

而减少可选项的关键,则在于自我约束(self-binding)。

前文提到的“超市”研究中,Gilbert 和Wilson发现,只有一种人在饥饿时也不会过量购买食物:就是那些随身携带了购物清单的人。

现代人在消费中为了对抗过多选项带来的焦虑感,开始依赖“达人”的清单推荐。一批帮助人们做选择的人应运而生。而“极简主义”生活方式的兴起,也显然与对抗选择的焦虑感有关。极简主义的实质并不是“扔东西”,也不是“性冷淡风”的设计,而是决定什么是对你来说是最重要的,然后把其他东西坚定地排除在外,从而把自己从无止境的焦虑中证据出来,在重要的事物上投注更多的精力。

当然,你并不需要给自己冠上一个某种主义的名义,去获得那样的生活。克服选择恐惧症,过上更简单的生活,归根结底无法回避开更高程度的自我规训(self-discipline)和自我坚定(self-assertiveness)。同时也需要对欲望的节制,保持合理的期待,接受缺憾。

不夸张地说,这是一件需要智慧的事情。

个人补充:1.哪条道,都稳赚不赔,冥冥之中早已注定与随风飘落没有定数,是每个人的命运。

2.最重要的并非是问自己怎么选,永远提升自身,让自己还有的选。

3.选了,就为它,好好地负起责任。

我中学一位老师常常说这样一句话:没选择不痛苦,有选择才痛苦。年纪越大,越能体会到其中的深意。愿你不会在那么多既美且好的人和事物中迷失。找到你舒服的生活方式,做你认定的一份事业,用一生的时间爱重要的人。

送题外诗一句,来自昭和时代著名短歌诗人五岛美代子:

“一生中只是爱一个人,这一生都是不够的。”

今日电影推荐《海上钢琴师》

豆瓣评分9.2 朱塞佩·托纳多雷(意大利)




9月1日读书心得


《沉默的大多数》


第1章 :


1.


《铁皮鼓》里不愿长大的小奥斯卡(看到了成人世界的荒谬)——不愿说话的王小波(听到了话语世界的荒唐)——累觉不爱


2.


描述这类人——“沉默的,大多数”


这类人特点:“公默私珠”不信任一个字不说,信任什么都说。


原因:一部分因为“受过伤”,更多的,是一种单纯的现象。


是怯懦吗?王:不对的,只是生活方式的一种。(当人们都喝了疯人水,起码,我可以做到不喝,“不说”)


3.


前苏联的大作曲家萧斯塔科维奇。


沉默一生,悄然死去。


那本由沉默的感受,写就的回忆录,仿佛成了王小波的知音;然而,在那些“话语圈中人”那里,却并不受欢迎。


吐痰桥段——沉默,其实只是“另一种表达感情的方式”(沉默,也是一种态度。)


然而,这些观点,在“话语圈中人”看来,是无法接受的,他们已经尝到了甜头,怎愿放弃这诱惑,说它不好呢?那不等于否定自己吗?——所以,朋友好笑也不笑,王看透不说透,也不争了,同时也知道,权力即话语,争也争不过。


自行车的例子:论证不光话语是权力,在某些中国特色的环境下,权力更是话语,没权,没话语权。说话,便也不好使。没听众。


4.


童年——“大跃进”下的话语熏陶(空话大话风行) 

态度:不信,理由:饥饿的肚肠(客观现实)——饥饿把小孩子变成白蚁

部分否定了“人的想法是由话语教育灌输出来的”理论和妄念(这是宣传家们的立足点)


王提出:(除此之外)“同样的话语也可能教出些很不同的想法。”


案例论证:“拯救三分之二世界人民”的宣传语调,确实使一部分收到鼓动,但却反而让王小波冷静下来。“怎么这么多美事怎么都叫我赶上了”“既然有了美事,低调一点岂不更好?”“与其大呼小叫说要去解放他们,让人家苦等,倒不如一声不吭,忽然有一天把他们解放,给他们一个意外惊喜。”


为何他能够在那样一个非理智的年代下,保留好这份珍贵的沉默,原因是?


答:“总是从实际的方面去考虑,而且考虑得很周到。幼年的经历、家教和天性谨慎,是我变得沉默的起因。”


第2章 :


1. 十四岁时,文革开始,这成为王小波沉默历程的分水岭。

“在十四岁之前,我并没有终身沉默的决心。”十四岁后,“当我的同龄人开始说话时,

给我一种极恶劣的印象。”(文革开始后,青少年们也纷纷说起空话恶话语录体来)


案例展示:十四岁那年,文革开始,王上初一,某天,生而平等的人突然被划分出派别,且红对黑进行疯狂迫害,近乎反人性,最开始的端倪,就展现在语言的暴力上。(盘问羞辱与谩骂)


王对此事:深恶痛绝。


由此他把自己也放进这个现象里,一块来分析,最终得出感想:“话语教给我们很多,但善恶还是可以自明。话语想要教给我们,人与人生来就不平等。在人间,尊卑有序是永恒的真理,但你也可以不听。”(话语未必就要全信,话语也有可能被有分析力思考力的人,选择屏蔽,未必就能达到宣传家们所畅想的所谓的教育意义。)


2.


案例《南方来信》的这本宣传读物,内容“充满了处决、拷打和虐杀。”


王分析道:假如对我的那种教育与语言教化影响完全成功,自己岂不成了一个嗜杀成性,残忍的人。


然而万幸的是:自己,懂得沉默,不光从他人的思想灌输中学习,还有沉默,这另外一个宝贵的思考与学习途径。人嘴一闭上了,脑子就会活动起来。


而这些宝贵的真正的思想,多半又都是沉默交给王的,用王的话讲,当时的话语圈,只交给了他一些类似于要横扫一切牛鬼蛇神,把“文化革命”进行到底。这种空泛甚至毫无人性可言的大话。


第3章 :


文革期间,是如何保持自己“人性尚存”的?——章末交待:“我们的人品的一切可取之处,都该感谢沉默的教诲”。


1. “武斗”大学生们的故事


里面形容狂热的人群时,用了个“癔症”的说法,一语双关。还借用北方妇女的例子,指出这种癔症某部分人的特点之一:心里其实是明白的,但是装糊涂,本质目的是借着这个由子,在那样一个年代,给自己谋点福利,让自己好过一些。


文革中很多人仿佛一下子集体患上了“癔症”,难道说他们心里真的没数吗?有数的,只是趁着这个机会,能达到一些和平时期无法满足的欲望,就含糊着,混过去了。就选择了看似被动,但也半推半就地踏进了这个“话语圈子。”


接下来又说但是我说的那些大学里的男孩子其实没有犯癔症,为什么?从下文中可以看出——宁可把耳朵吐出来遭到打击与惩罚,也不愿或干不出同类相食的事情——最基本的人性的良知与底线,还在。


用作者的话讲:“把一个咬人的大学生称为人性的教师,肯定要把一些人气得发

狂。但我有自己的道理:一个脾气暴躁、动辄使用牙齿的人,尚且不肯吞下别人的肉体,这一课看起来更有力量。”


2.

原文“考虑到红卫兵也不是孤儿院里的孩子,他们都是学校教育出来的,对于这种低劣品行,学校和家庭教育应该负一定的责任。”


原文:世界不光有阳的一面,还有阴的一面。后来我们这些人就去插队。在插队时,同学们之间表现得相当友爱,最起码这是可圈可点的。


举例论证:生病相互照顾的故事。


最终再次强调,哪怕在文革那么“阳”的时代浪潮下,大家还是都保有一丝自在自为的“阴”的,而这个美好尚存的原因,还是要感谢“沉默”的教诲。



第4章 :


“有一件事大多数人都知道:我们可以在沉默和话语两种文化中选择。”


1. 讲述自己和身边人们的选择


积代会和讲用会上的例子,可以看出,人群选择了两种:一种人选择了拼命往“话语圈”里钻,而另一种人,选择了沉默。以及,交待分析了两种人不同选择的不同动机。


坦诚且老实地交待了自己的选择:放弃进入,且是,主动放弃的。


交待自己做此选择的原因:“主要的原因是进了那个圈子就要说那种话,甚至要以那种话来思索,我觉得不够有意思。据我所知,那个圈子里常常犯着贫乏症。”


2.


讲下乡插队时的跟“话语”有关的故事。——“不行啦,斗私啦……”


讲这个故事,话语圈的人则会以为他“行为恶劣,只是为了丑化生活”


然而王自己说:不是的。


他讲这个故事,是为了更加深刻地交待自己为啥多年都选择沉默,都选择坚决不进入话语圈,理由是:“那就是信不过话语圈。从我短短的人生经历来看,它是一座声名狼藉的疯人院。”



第5章 :


1.

原文:“我说自己多年以来保持了沉默,你可能会不信;这说明你是个过来人。你不信我从未在会议上“表过态”,也没写过批判稿。这种怀疑是对的:因为我既不能证明自己是哑巴,也不能证明自己不会写字,所以这两件事我都是干过的。但是照我的标准,那不叫说话,而是上着一种话语的捐税。”


这种话语的征税面极宽,连一些伟大人物,必要时为求自保,也要说一些违心的话。——这种情况,责任不在自己,在上头,毕竟有人逼你。这种情况下的税娟,务实的用处丝毫没有,务虚的用处可能有一点点,且古已有之,方便巩固统治。


但还有一种值得注意的现象:说话的人往往有种输捐纳税的意识,融化在血液里,落实在口头上。——这种情况,就变成咱们主动的了(有点类似于今天的自我审查)——这种毛病就是:在使用话语时总想交税的强迫症。


2.


原文:话语的世界里分出两极。一极是圣贤的话语,这些话是自愿的捐献;另一极是沉默者的话语,这些话是强征来的税金。在这两极之间的话,全都暧昧难明:既是捐献,又是税金。在那些说话的人心里都有一个税吏。中国的读书人有很强的社会责任感,就是缴纳税金,做一个好的纳税人——这是难听的说法。好听的说法就是以天下为己任。


3.


自己作为一个“沉默者”,被逼着“交税”的经历与感受:有如丧失了童贞,也有一点轻微的失落感。


但渐渐地,作者发现,自己开口说话之后,并没有恢复或者产生了一种向上头交税的“责任感”;反倒是生发出了,一种新的,不同于以往文人献媚的责任感。


而这种新的责任,叫做:为那些处于话语权利中,弱势地位的,沉默着的大多数人,发声!


为沉默者,代言。


原文:“做过了这些研究之后,我忽然猛省到:所谓弱势群体,就是有些话没有说出来的人。就是因为这些话没有说出来,所以很多人以为他们不存在或者很遥远。在中国,人们以为同性恋者不存在。在外国,人们知道同性恋者存在,但不知他们是谁。有两位人类学家给同性恋者写了一本书,题目就叫做Word is out。然后我又猛省到自己也属于古往今来最大的一个弱势群体,就是沉默的大多数。

这些人保持沉默的原因多种多样,有些人没能力,或者没有机会说话;还有人有些隐情不便说话;还有一些人,因为种种原因,对于话语的世界有某种厌恶之情。我就属于这最后一种。作为最后这种人,也有义务谈谈自己的所见所闻。”


至此,王小波做出了选择,他选择,不再沉默。


这个选择不是向话语圈子投降,反而是真正的战斗,只不过战斗的形式与方法,由原来的沉默隐忍,变成了如今的开口说话,为自己与沉默着的同仁们发出属于自己的,理性的,常识的,冷静却又深沉的,声音。以彼之道,还施彼身。



第6章 :


“我现在写的东西大体属于文学的范畴。所谓文学,在我看来就是:

先把文章写好看了再说,别的就管他妈的。除了文学,我想不到有什么地方可以接受我这些古怪想法。赖在文学上,可以给自己在圈子中找到一个立脚点。有这样一个立脚点,就可以攻击这个圈子,攻击整个阳的世界。”


“话语圈里总是在说些不会遇到反驳的话。”


开战:往好听里说,这叫做自说自话;往难听里说,就让人想起了一个形容缺德行为的顺口溜:打聋子骂哑巴扒绝户坟。仔细考较起来,恐怕聋子、哑巴、绝户都属阴的一类,所以遇到种种不幸也是活该——笔者的国学不够精深,不知这样理解对不对。但我知道一个确定无疑的事实:任何人说话都会有毛病,圣贤说话也有毛病,这种毛病还相当严重。假如一般人犯了这种病,就会被说成精神分裂症。在现实生活里,我们就是这样看待自说自话的人。


“几年前,我刚刚走出沉默,写了一本书,送给长者看。他不喜欢这本书,认为书不能这样来写。照他看来,写书应该能教育人民,提升人的灵魂。这真是金玉良言。但是在这世界上的一切人之中,我最希望予以提升的一个,就是我自己。这话很卑鄙,很自私,也很诚实。”

王小波李银河书信片段节选


(1) 我和你分别以后才明白,原来我对你爱恋的过程全是在分别中完成的。就是说,每一次见面之后,你给我的印象都使我在余下的日子里用我这愚笨的头脑里可能想到的一切称呼来呼唤你。比方说,这一次我就老想到:爱,爱呵。你不要见怪,爱,就是你啊。


你不在我眼前时,我面前就好像是一个雾沉沉,阴暗的海,我知道你在前边的一个岛上,我就喊:“爱!爱呵!”好像听见了你回答:“爱。”


以前骑士们在交战之前要呼喊自己的战号。我既然是愁容骑士,哪能没有战号呢。


我就傻气地喊一声:“爱,爱呵。”你喜欢傻气的人吗?我喜欢你爱我又喜欢我呢。


(2) 你好哇,李银河。你走了以后我每天都感到很闷,就像堂吉诃德一样,每天想念托波索的达辛尼亚……我只是说我自己现在好像那一位害了相思病的愁容骑士。你记得塞万提斯是怎么描写那位老先生在黑山里吃苦吧?那你就知道我现在有多么可笑了。


我现在已经养成了一种习惯,就是每三二天就要找你说几句不想对别人说的话。当然还有更多的话没有说出口来,但是只要我把他带到了你面前,我走开时自己就满意了,这些念头就不在折磨我了。这是很难理解的,是吧?把自己都把握不定的想法说给别人是折磨人,可是不说我又非常闷。


你劝我的话我记住了。我将来一定把我的本心拿给你看。为什么是将来呢?啊,将来的我比现在好,这一点我已经有了把握。你不要逼我把我的坏处告诉你。请你原谅了这一点男子汉的虚荣心吧。我会在暗地里把坏处去掉。我要自我完善起来。为了你我要成为完人。


现在杭州天气恐怕不是太宜人。我祝你在“天堂”里愉快。请原谅我的字实在不能写得再好了。


(3) 祝你今天愉快。你明天的愉快留着我明天再祝。


(4) 你好哇李银河。我今天又想起过去的事情。你知道我过去和你交往时最害怕的是什么?我最害怕你从鼻子里发出一声冷笑(如果这样的形容使你愤怒我立刻就收回)。我甚至怀疑这是一把印第安战斧,不知什么时候就要来砍掉我的脑袋。


(5) 你好哇李银河。今天收到你25日的来信。你的祝福真使我感动,因此我想到了很多事情。你回来,我讲给你听。


(6) 我整天在想,今天快过去吧,日子过得越快,李银河就快回来了。你不要觉得这话肉麻,真话不肉麻。祝你愉快。


(7) 你好哇,李银河。今天是六月一日,就是说,今天已经六月初了。可是不知道你在哪儿,也许在归途上吧。心愿如此,阿门!


……


我很想把前面写的乱七八糟扯了,但是那就是对你不老实。留着你看看吧。总之,这一段时间比原来想象的苦。你就要回来了,是吧?祝你愉快。


……


你快该回来了吧!我要疯了。


你好哇李银河。你可真有两下子,居然就不回来了。要是你去威尼斯,恐怕就永辈子见不到你了。


唉,人呀,无可奈何的时候就要丑态百出。

……

飞飞飞,飞飞飞,你快飞回来。

……

我发誓,你不回来我也不给你写信了。再写我就要胡说八道了。绝对不写。不写。祝你愉快!


……


我自食其言,又来给你写信、


……


(8)


昨天晚上分手以后,我好难过。我这个大笨蛋,居然考了个恶心死活人的分数,这不是丢人的事儿吗?而且你也伤心了。所以我更伤心。


……


你妈妈不喜欢我。你妈妈是个好人,为什么要惹她生气呢。


……


还有我。我是爱你的,看见就爱上了。我爱你爱到不自私的地步。就像一个人手里一只鸽子飞走了,他从心里祝福那只鸽子的飞翔。你也飞吧。我会难过,也会高兴,到底怎么样我也不知道。


……


我会不爱你吗?不爱你?不会。爱你就像爱生命。算了。不胡扯。


(9)

银河:


你好!昨天我写了一封卑鄙的信,你一定伤心了。我太不对了。今天我痛悔不已。


我怎么能背弃你呢。你是那么希望我成长起来。我现在一步也离不开你,不然我又要不知做什么好了。


我很难过的是,你身边那么多人都对我反目而视。我并不太坏呀。


……


我真的不知道怎么才能和你亲近起来,你好像是一个可望不可及的目标,我捉摸不透,追也追不上,就坐下哭了起来。


算了,不多说,我只求你告诉我,我到底能不能得到你。我还不算太笨,还能干好多事情。你告诉我怎么办吧。


(10)


你想知道我对你的爱情是什么吗?就是从心底里喜欢你,觉得你的一举一动都很亲切,不高兴你比喜欢我更喜欢别人。你要是喜欢别人了我会哭,但还是喜欢你。你肯用这样的爱情回报我吗?就是你高兴我也高兴,你难过时我来安慰你,还有,别爱别人!可惜的是,你觉得我长得难看。这怎么办?我来见你时应当怎样化妆?你说吧。


(11)


我们都太羞怯太多疑了。主要是我!我真怕你从此恨我。我懊恼地往家走,忽然想起小时候唱的一支歌来,是关于一个老太太和她的小面团。小面团里唱着这么一支歌:


请你不要吃我不要吃我,我给你唱一支好听的歌。


我把这件事告诉你了,我怎么解释呢?我不能解释。只好把这支歌唱给你听。请你不要恨我,我给你唱一支好听的歌吧。


你说我这人还有可原谅的地方吗?我对你做了这样的坏事你还能原谅我吗?我要给你唱一支好听的歌,就是我这一次猜忌是最后的一次。我不敢怨恨你,就是你做出什么样的决定我都不怨恨。


我把我整个的灵魂都给你,连同它的怪癖,耍小脾气,忽明忽暗,一千八百种坏毛病。它真讨厌,只有一点好,爱你。


……


要是我变了主意,那就是我变坏了,你就丢开我好啦。

我只有一个要求,要是那时我还是我,你不要拒我千里,还和我做朋友,并且要温存一点,不要成心伤害我。


(12)最后的一句:你好哇,李银河。见到你可真高兴!



第五周总结

本周清晨小音频汇总:

1.心流——一种“精神状态”、挑战性与技巧水平、低自我高成就、目标明确减少外界干扰——“有时候,忘记自己就跟看见自己一样那么重要。”

2.关系中的自我——“真实的自我”、“关系中的自我”、“想象中的自我”——让·保罗·萨特““自我”本就是不断获得的,它存在于未来,是我们试图发展自己时的目标所向”

3.“乐观失灵”——心里对照,先乐后悲;可控乐不可控悲;——陀思妥耶夫斯基:人类需要不快乐的程度正如他们需要快乐的程度一样多。

4.“敏感与共情”——玻璃心与真共情;明确情绪来源/分清有关无关/理智承担责任/增强两个阅历——情绪只会消耗你,而信息却能带给你悲悯。

5.“选择恐惧症”——“效用最大化”陷阱/更贴近与更幸福是俩事/误以为想要/——不断模糊选择与人生舒适度的必然联系——冥冥之中早已注定,随风飘零没有定数,坦然去选,好好承担。

本周电影推荐汇总:

1.《在路上》

2.《真爱至上》

3.《不一样的天空》

4.《春夏秋冬又一春》+《悉达多》(书)

5.《海上钢琴师》

本周走来的师父:王小波

第一天——自由主义

1.王小波生平——大跃进与文革背景

2.《思维的乐趣》——思想有趣之处在于其多样多元,一味否定任何一面,都是一种偏激

3.《一只特立独行的猪》——一只猪照出了众生相:大多数人、饲养者、助纣者与自由者

第二天——主打理性

1.《花剌子模信使问题》——事实的不幸应导致人去改变事实,而非迁怒于揭露事实的人;人更不应该只听自己想听的东西,那如同作茧自缚。

2.《极端体验》——当人们被盲目与狂热笼罩,香与臭、美与丑、善与恶、真与假都会颠倒混淆

3.《积极的结论》——永远保持住坚守住最基本的理性和最基本的独立思考与判断,是多么的重要:有关理性,哲学家有很多讨论,但根据我的切身体会,它的关键是:凡不可信的东西就不信,像我姥姥当年对待亩产三十万斤粮的态度,就叫做有理性。从一个错误的前题什么都能推出来,真理直率无比,坚硬无比,但凡有一点柔顺,也算不了真理。

第三天——自我教育

逗号句号的使用妙处及使用时应注意的地方:前者下观点用,合并时用,后者长句内多用。

1.《高考经历》——中国传统文人主导的弊病:形式很溜,然而不解决实际问题,有时由于过于侧重名教,扣帽子,上纲上线,反倒容易耽误事。过犹不及,拿各种概念把自己绕晕还不如“瞎懵”拿的分数多。

2.《盛装舞步》——旁若无人好的一面、从心所欲不逾矩的生活状态、实事求是,且不受任何观念拘束,把玩,活出了幽默感与洒脱。

3.《有与无》——“哪种生活是生活,哪种生活不叫生活”“我个人以为,做爱做的事才是“有”,做自己也不知为什么要做的事则是“无”。这里的爱,主要侧重的是一种“有意识”

第四天——以“人”为本

1.《东西方快乐观区别之我见》——自激

2.《思想与害臊》——环境的荒谬与淳朴人的无措

3.《人性的逆转》——无价值的劳动和暴力的威胁人性的脆弱三要素

第五天:《沉默的大多数》+小波情书——捍卫常识/像个孩子

孩子以最基本的事实去判断——14岁后恶言——40岁后醒悟

下周师父:余秋雨+韩寒(正好答一下问题)在所谓的三观之前,先保证自己放的开,才有得观。好好地,看,听,了解。

(1)吃饭时不会用吃法,该不该笑?笑了,该不该发怒?(没有态度?有的)

(2)我们怎么看马克思主义哲学?(没有态度,有的)

(3)人该坚持还是学会放下?(没有态度,有的)

(4)韩寒VS余秋雨等,王小波VS阿城,怎么办?(没有态度,有的)

(5)不知道与“不知道”的不同(没有态度,有的)



读后感:今天是训练营的第24天,今日小理论是:选择恐惧症,既然我们如此不擅长于做选择,我们似乎有两种可选的应对策略:改变我们做选择的方式/思路;或者限制/减少可选的选项。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16,001评论 6 498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92,210评论 3 392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61,874评论 0 351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8,001评论 1 291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7,022评论 6 388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1,005评论 1 295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9,929评论 3 416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8,742评论 0 271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5,193评论 1 309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7,427评论 2 331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9,583评论 1 346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5,305评论 5 342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40,911评论 3 325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564评论 0 21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2,731评论 1 268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7,581评论 2 368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4,478评论 2 352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