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特别深的是曾经看到一篇新闻谈及日本的小学生在机场还是汽车站之类的公共场所,他们在等候时拿起课本一个个忘神地阅读。看着那张图片,那种状态,如果是把书本P掉,换成其他的物品,人们一看会瞬间联想到玩物丧志一类的词,可是如果是书本,是他们在阅读的话,你就会不禁张开嘴巴惊叹,由衷佩服这只有日本人才能做到吧。
我们一直都深知阅读的重要性。但是我们始终记得的是“阅读很重要”这句话而已,诸如此类的还有“读书万卷、行万里路、书中自有颜如玉”这样的话。我们从小就背住了这些言语,却没有真正的思考过,并且说到底,我们是讨厌阅读的。
"只要一看书,我就忍不住睡觉。"
这是在我们同龄人常听到的,连我也是,偶尔会在床头放一本书。并非拿来当枕头或是装作爱好学习的样子,而是发挥它对我来说的效用——催眠神器。
在中国大家低着看手机才是正常的吧。
一直以来我们是这样做的,但是所有人都是如此它就是对的了吗?(关于手机的解读是后话,此处不仔细详谈)
重新回到“我们讨厌阅读”这个话题。
作为儿时印象最深接触最早的书,是什么呢。是童话书。或者是类似于认字书,这是初始。到了后来没有那么多有趣的童话书,我们开始接触语文,数学,地理,历史,化学等等,阅读开始变的功利和被迫。
总有人在一旁暗中观察你的阅读进度,有人会在你阅读的途中不断的打断你,在你思考的开始就告诉你所谓的答案,并且你的阅读理解还必须经历打分,通过重重的考验。
这样的阅读体验,实在让人讨厌。而阅读无趣的书更让人讨厌。(这里的无趣并未指的是公认的趣味,而是具有明显的主观性,譬如有的朋友喜欢诗歌,而有的朋友钟情于小说,也有人喜爱论语。)并非基于兴趣(有所好奇或者喜爱)的阅读效能很低,即使曾在化学考试里获得了九十九的分数,脑子还是选择在高考结束后自动删除记忆。 说到底,因为——无兴趣。这趣味可能是由天性而定,而有时是因为并没有好的机会和时间、方式进行“兴趣”的深入了解、尝试和培养。
总的来说,阅读的开始,我们这一代总是在啃食不喜爱的书,就好像啃食不爱的食物,得不到阅读的快感,而产生无趣的念头。那些列为榜单的小说,必读书目中的名著,我们必须承认一点——所谓好的东西未必对于你是好的,众人喜爱的东西未必你也喜欢。那些书目,可以不读的,不喜欢读也是可以的。
把书籍比作食物,有人挑食,不喜欢葱类,无论尝试食用多少次,无法掩盖从胃里席卷而来的呕吐感。
那些年我砸钱买下名著系列,在夜晚草草翻页浏览,大多是为了避免考试时避开遇到阅读题不知所云的尴尬,也就是为了分数而读。
刻意的记下情节,背景,人物的名字和外号。等你长大以后,再去翻阅那些试题,试卷关心的那些内容和你真正需要思考的内容,两者存在很远的距离。一个流于表面,一个藏于认知,(例如武松打虎,我们需要注意的究竟是它在哪里打虎,如何打虎,何时打虎,还是武松这个人物的形象特征,心里感受,英雄气概,以及深入的时代背景探究。或者这些全不重要,重要的是你需要了解什么,想要知道什么)我们可以轻易的发现,阅读题目的出现,起着促使人毫不巨细的了解内容的作用,并且具有诱导性引向人们思考。如果题目的方向有误,就好像带路人把路引到无聊小巷,胡乱地走一遭。
然而此时阅读除方向是否有误的嫌疑外,还存在更为重要的问题是——我们从不知为何阅读,如何阅读,以及如何把握自己的思考方向。
阅读的本质实际上是什么呢?
获取知识,应用在实际中。
也就是收入有效信息,并为我所用。
就如同网络检索,因为需要某些信息,所以去寻找,了解,得到。举例来说,就是我想成为老师,阅读与职业有关的道德,技能,课程等的信息,然后便于我在任职中做到老师该做的。就是如此。
那么在当我回头望我们的学习之路,那些知识从来不是分数。及格也好,优秀也好,夸奖也好,择贬也好,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是如何了解这是怎样的世界,在化学里,在物理里,数学里,历史里,等等。
这样的看法在学生时代从所未闻。我们在乎的,更重视的,是如何获得漂亮的分数,在大众面前变得高人一等,如何获得夸奖,在虚荣里幻想优秀。关于学习的本质早被忽略了。负责教育的大人应该也不知道真正学习的答案,所以给孩子们指了自以为正确的方向,反而让大家都迷了路。
当了解阅读的实质就是获取知识,获取有效知识以后,你就知道无论电视、报纸、书籍、新闻、杂志、网络课堂、广播.....这些载体不过是形式,就像装着食物盘子。只要我们获得所需的食物,不管是组合,还是单一的,都是可以的,只要建立起相对完整的知识体系,及时应用。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我们必须看清楚盘子里装了什么。究竟是垃圾还是糖果,是米饭,还是蛋糕。媒体总是需要玩一些花招,阅读者需要学会筛选,分辨,躲避,避开无谓的娱乐,关心真正有用有效的信息。直白了当的说吧。看电视剧也是阅读,所谓的寓教于乐,是把道理用故事包了再包,一句话变成数千句表达,数十秒用文字言语就能懂得的道理,在影视语言里你可能需要几十集。这就是信息的笼杂化和低效能,因为电视的主职是娱乐。(阅读学习一些媒体知识吧,它能帮助你如何辨别信息,当然依然需要判断真假。不学习的话,那一切判断只能归于过去有限的想象。)
阅读,能够带来这个环境的解读,并提供各种方法和技能。所谓的鸡汤并不能真正带来动力。比如上战场的将士,你拍拍肩膀告诉他加油,这种激励的热情在现实面前不堪一击。他真正需要的是,武器,拳法,兵法,军情,即物品条件外,脑袋里还需要对上战场这件事有足够的了解,(即知识体系),以便于他能够在心里确定自己如何应对和逃脱伤害。
这样的阅读,有些像训练,一介莽夫与英勇将士的区别来源,就在于知识体系的完备与实际经验的累积。所以学习使人进步这样的话一点也不假。如果你想成为服装设计师,那么去获得服装设计的知识,想成为律师就去学律师该学的知识。
所以我认为,在当下,如果你识字,懂的如何从媒体那获取知识,在正确的方向上学习并应用。没有什么是绝对学不会的。只是我们找不到适合自己的方式来学习它,或者没有足够的知识去帮助自己找到它。为了能够成为想成为的自己,为了更方便地生活,这才是阅读的目的吧。
阅读让人的知识完整,因为内心有底,所以,精神状态优良,技能更为全面。认知的差异,形成代沟。这不仅仅存在你与父辈之间,在如今在信息时代,它存在众人之间,甚至是同辈,同专业,同一行中。它能够为日常生活经验带来参考与判定,能够在环境中做出与人不同,但是显然更适合自己的选择。
在我们家中,不知道是出于对读书人的重视也好,还是对学习这件事的尊重。从小到大的那些书本是从不扔掉的。对于这件事我一直不以为然。直到我大学毕业(目前看来作为学生生涯的终结时期)在宿舍整理物品时,看着满地狼藉的笔记书本的那一刹那,我很明白,这些东西我全部不会带走,它们换上了叫做“垃圾”的名字。那时在课堂上慌乱记下的知识点,生怕遗漏错过一个,其实也就只是记入本上。有些即使记不太全,可是早配合着理解悄然无息地融入身体中。而那些已被忘却的其实也是因为没有实际效用,丢了也罢,如果需要,你也懂得何处去找。(真想对那时在课堂上忙抄笔记的自己说:你想知道什么,你需要什么,其实只要快速阅读这些书,用脑子理解和记下这重要的部分。只知道记笔记这件事实在太愚蠢了)
所以,那些所学的早就融化在身体里。阅读所获的东西不能停留在表面,而是要融入认知,成为你的一部分。
把阅读比作食物,喜爱的——自然会微笑的吃下,将营养收入其中。如果说是你需要的即使并非你爱的,也可以做成美味的味道让自己心甘情愿的诚实接受。固执绝食的人们日益消耗身体的脂肪,如此适应日益繁杂多变的社会环境,只会让大脑变得贫瘠,无趣无味,在过往的认知体系中逐渐封守自己。
年龄未到,而精神上已是顽固不化的老古董,是件可怕的事。
因此,不管如何,我们终将需要吃些什么,以保证身体康健、充实、尽心、聪明地生活下去。
阅读TIP
1/选择自己喜欢的阅读形式(电台广播,网络,书籍,课堂教学等)
2/判断获取信息中是有用还是糟粕。
3/永远不要埋在自我的封闭认知里,注重跳脱小环境,及时更新。
4/有效阅读的关键在于浏览量(全面认知),应用能力,判断能力。最重要的是你要思考——你怎么用,你要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