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有一样东西比宇宙还要广大,那恐怕只有人类的内心了。
人类思维的容量,恐怕是个永远的未知数。一个人的战争,内心有着千军万马,厮杀激烈,血流成河。
林白的这部作品,与陈染的《私人生活》一样,是女性私人写作的代表。作家用女性的细致感触,触摸着自己的内心,用具象的语言一一将其写出。在我看来,虽然这种写作被认为是私人化,书写个人自传性质的文章,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这其实并非“私人”,否则自说自话怎能引起诸多共鸣。说是私人,更多的是每个人内心最私处的内容,每个人内心的都有着不足为外人到的私语,且都曾误以为真的是自己内心的独语。然而,这些自以为独一无二的内容,却是人类“集体无意识”的产物。自已或许以为自己是一颗独一无二的沙粒,但却看不见自己身处在一片沙漠之中。
林白写出了这种感觉,至少,是内心敏感人们的共同感觉。
孤独的感觉人人皆有,但是时间却能渐渐将孤独驱散,拉入人群。不得不说,孤独的时候最清醒,满足的时候最麻木。真正的自我,总是在对世界的敌意中显露出来。
凡以女性私人经验为叙述中心,大胆袒露女性肉体和心灵隐秘的写作,在一段时间内被称为私人化写作。大概是因为女性比较多愁善感,同时又敏感脆弱,所以她们的心弦能够被极为微弱的感受触动。但是,这种书写的感受却不仅仅只是女性独有。在这两本书中,无论是成长中的强烈孤独感,还是萌发的女性自我意识,其实抽去女性的标签,对人类都是普遍适用的。
无论是“一个人”还是“私人”,这种写作首先突出的就是个人,这种个人随之而来的便是一种孤独感。孤独感的产生,来自于有意或者无意与他人或者环境保持一定距离,同时,用不信任的眼光打量着只身周边的一切人和物。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很多,家庭的不和可以造就,同龄人交往的不成熟与匮乏不能及时缓解内心的那种孤独感。于是,隐隐约约的一种遗世而独立的思想便油然而生了。不得不说,孤独感是一种普遍存在的情感,独生的子女,或者一种互动并不强烈的环境都有可能造成孩子们的孤独感。在那个时候,孩子自身还没有成熟的交往能力与行动能力,不具备离开家长后单独的行动能力。同时,家长对孩子的或多或少的忽视,加上其他更多复杂的因素,在网络电子信息并不发达的时代,孩子们的独处思考观察时间便非常多。这种长期的“无聊”形态,无疑是一种孤独感的来源。
与生俱来的孤独感,似乎是头上一顶无形的王冠。这种感受,似乎很让人享受。
作者在写作中有意淡化了环境,从内心的感受出发,将笔触封闭在自身的回忆当中,反反复复地搜索,体味,将所有细腻的情感用具象的写法一一写出,对感受的细腻描摹。确实能够唤起诸多有着类似经历的人们的回忆。
这种写作的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它更像是一锤子买卖,这种写作离不开做这个人的经历,然而这种经历却不是无限的,这种写作也并不是开放性的,所以,这种写作的持续其实是在往更加封闭的道路上行进。
然而,这种写作还是有很多当下意义的。首先重要的是,它细腻地审视了作为主体的人的内心,人的喜怒哀乐,思维流动。这是一个自我对话,自我发掘,自我认识的写作。尤其是在当下,快节奏的社会,不断物化的生活,人们内心的苦闷与烦恼不应该被淹没和无视,或许我们应该借鉴这种暴露私人想法的写作方式,这一种发现,更是一种对人内心认识的更进一步推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