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自己亲手做出来的东西,从准备,到实施,这期待的过程、成功的喜悦,对我来说,是一种非常美妙的享受。
一个肉丝炒豆芽,一个醋溜猪肝,一个上汤西洋菜,两个人吃得一点不剩,侄女还破例吃了三碗饭。边吃边回味说今天的豆芽怎么这么香。那当然,你不知道这是姑姑我花了多长时间等来的一道菜呀。
有朋友说,发豆芽这么麻烦,要是我,宁愿榨豆浆。我笑说,不同的东西,不同的味道。炒豆芽,对于我来说,是一道一直想吃的菜。不要笑,豆芽随便哪个市场都有,怎么会吃不到呢?我告诉你,那都不是我想要的味道。吃自己发的豆芽,对于我来说,除了吃出食物原本的味道,更吃出了记忆,吃出了乡愁。
小时候生活在偏僻的乡下,对食物的记忆,可能说很有限。豆芽,就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载体。那时候乡下逢三六九或一四七的集市上,除了肉和鱼,别的蔬菜平时基本买不到。有豆芽吃的日子,一定是喜庆的日子。比如,新人结婚,小孩满月,新居入伙之类。
乡村的喜酒,是可以连续喝好几天的。有喜酒喝的时候,也是小孩们的节日。记得那年我的太奶奶去世,因是八十八高龄寿终正寝,算是喜丧。又因是大家族,按例是要大大操办一下的。于是请了吹唢呐的班子,很多平时见不着的亲戚也从外地赶来了,四乡八邻也来看热闹,那几日,屋里屋外挤满了人,几乎坐不下。我的乡下在两个市的边界上,交通十分不便,大家来了就没法走,于是,晚上大家便按男女分房而睡,一张大木床横着能睡好几个人。
那时我大约才五六岁,正是十分顽劣的年纪。大人们都忙乎着正事,连哥哥姐姐们都要帮着招呼客人没空理我,我便到处找好玩的耍。老屋前的空地原本很宽阔,此时搭了戏棚子,支起了大锅、还摆满了桌子椅子,已没多少地方了。这时,我在空地旁边看到一个庞大的家伙。
是的,就是那个乡下人在农忙季节用来装稻谷的用木板做成一个长方形,长和高起码各有一米,宽有近两米,上面可以盖上盖子储存稻谷的东西,我们叫禾房。禾房平时是放在谷仓里头存放谷子的,现在却搬到了屋前的空地上,且反过来,正面朝下的扣在地上。
此刻,反过来的禾房顶上,正坐着几个人聊天。还有两个小孩在上面跳跃玩耍。我也走过来,爬上禾房。坐在上面的叔叔神秘地指着脚下说,你知道禾房下面是什么吗?我说不知道。
这时候又一位叔叔走过来,叫大家从禾房上下来,然后两个大男人把禾房的一角揭开,另一个端了盆水,往里面细细的泼水。这时我才看见禾房底下,竟然铺着一层沙子。叔叔们围着禾房,把四周都揭开往里泼了一遍水之后,说,过两天就等着好东西吃啦。
那两天,我对这个庞大的家伙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没事就围着它转,想看看它究竟藏着什么样的秘密。还曾经和小伙伴们尝试把禾房翻出来探个究竟,然而,终究因太重板不动而作罢。
终于,在我的万分期待下,最后揭晓的日子来临了。叔叔们合力把禾房的两个角抬起来,一大丛粗粗壮壮白白胖胖的豆芽蓦然出现在我的眼前,它们长得齐刷刷平整整,一样的粗壮白嫩闪亮,几乎晃花了我的眼。沙子呢?我问道,叔叔们笑道:沙子在豆芽下面呢。早就等候在旁的婶婶们弓身把豆芽从沙子里拔出来放进菜篓里,然后,拿到小溪去淘洗干净。我蹲在一边看着这迷人的白白胖胖嫩嫩的家伙从婶娘们的手里淘洗完毕然后又被放进菜篓里,白花花一大片,欢喜极了。
这天的饭桌上,多了一道菜:猪大肠炒豆芽。豆香+动物油的混合香味钻进我的鼻孔,打动我的味蕾,忍着口水,迫不及待地夹一筷子塞进嘴里,又香,又脆,吃完齿颊留香。整顿饭我趴在桌子上守着那碟猪肠炒豆芽,记不清吃了多少碗饭,大约和今天的侄女差不多。反正,从此以后,我就对豆芽情有独钟。
这种对豆芽猪特有的喜爱,也随我从乡下走到城里。可惜的是,城里的豆芽,再也没有那种白胖粗壮的模样,再也不是那种能从胃到心一起打动味道。我尝试过从超市买回黄豆自己做豆芽,都以失败告终。因为,城里的黄豆,竟然不发芽。
人心真是很奇怪的东西,越是难拥有的,越是难释怀。对豆芽的渴望,从离乡那一刻时,就刻进了我的骨子里。感谢友人,从农家里给我找来黄豆,让我得偿所愿,亲自下豆,浇水,耐心等候,终于如愿尝到了儿时的味道。
当然,下一次,我要把它做得更好^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