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告一个新手“发展出自己的咨询风格”,是要求其从起步就有与自己“嫁接”而非简单或直接“移植”的意识,具体而言,就是在继承的同时,把自己的创新加进去。
我们知道 “模仿是学习的基础”,无论跟哪位老师学习心理咨询都离不开模仿。回想一下那些培训过我们的老师,都各有特点,没有两个是相同的,这正像我们所追随过的大师,比如弗洛伊德、荣格、班杜拉、罗杰斯,也是分属于不同的流派,给我们呈现出迥然不同的风格。
想到过去的他们,就看到了现在的我们,当然也就知道了我们未来的学生会是什么样子。由于传承着共同的“心理基因”,“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个体之间和代际之间自然都有其相似的性;但是,具体到每一个人、每一次咨询,却又异彩纷呈,没有两个是相同的,即所谓“一母生九子,九子各不同”。
《心理治疗师之路》这本书(第258页)上说:“实话实话,在咨询中,心理治疗师并不总是应用他们传统的理论,并且有很好的理由:一旦任何一个人应用了他人发明的方法,这种方法就走样了。每一个治疗师有其不同的价值观、人格、举止和声音,正因为个性化,所以在进行治疗时不可能与另一人完全一样。而且无论接受过什么训练,与来访者的相互作用都强迫一个人立即本能地独立思考。如果我们试图停下来想一想我们的理论,就会妨碍我们治疗的流畅性,并且也会因为过于复杂而无法实施治疗。”
这段话告诉我们,一个咨询师的咨询风格可以自诩或被认为“像”谁,但其根本都“是”他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
敬告一个新手“发展出自己的咨询风格”,是要求其从起步就要有与自己“嫁接”而非简单或直接“移植”的意识,具体而言,就是在继承的同时,把自己的创新加进去。
由于这种意识的缺乏,当我作为学生时,对移植和嫁接不太敏感,分不开自己掌握并使用的哪些是对老师的移植,哪些是嫁接。而现在带学生就不一样了,移植或嫁接,我能一目了然,更是对那些成功的嫁接欣喜万分。比如在听学生们讲课时,对心理状态死与活的判断,对心里本质的解释,对五种交流形态的区分……他们都讲得活灵活现,显然是站在我的肩膀上,完成了嫁接。再比如研修生们对心理咨询技术的展示,也已经贴上了各自的标签,与我所传授的早已面目全非了。
我相信,他们就是在经过了嫁接这一中介步骤后发展出了自己的风格。
顺便说说我的风格。有学生总结说,我讲课时语速太快,咨询地方口音太重。这种缺点当然也是风格。正是想通过这样的风格,让受众不要听我“讲了什么”,而是关注我是“如何讲的”,这就像听周杰伦唱歌,听不懂歌词不重要,主要是看其表演并跟随人家的旋律而动啊!
十多年过来,我咨询中的个性也日益彰显,我将其归结并称为“后现代一次性心理咨询”。这是不是风格?我不敢说。反正,我是越来越特立独行,在非传统的路上渐行渐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