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待花开蒙氏教室区域详解

着围裙自己擦桌子、擦玻璃,走来走去忙的不亦乐乎;

稚嫩的小手反复操作手中的教具,十分专注,优雅而安静;

专注而祥和的表情,嫣然一个天使宝宝;

原来1-3岁的孩子也可以自我照顾的很好呀!


这就是蒙台梭利教育的魅力!蒙台梭利教育主张通过预备满足儿童各阶段身体和心智发展所需的材料,为孩子预备一个适宜成长的环境。那么,你了解蒙台梭利教室环境是怎样划分区域的吗?每个区域有哪些教具呢?今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一个专业的蒙氏教室里是如何科学划分区域的。


蒙特梭利博士相信,没有一个人是由别人教育出来的,他必须自己教育自己。童年的早期,教育的目的,都应该不是将一些经过选择的事实塞给孩子,而是培养其自发学习的欲望。在蒙特梭利教室中,这目的可从两条途径达到:第一,容许孩子体验自由选择的学习带来的乐趣;第二,帮助孩子改善学习工具。如此,在未来的学习环境中,他们的能力将发挥到极致。                                                    ——《一间蒙特梭利教室》

在蒙台梭利日常教学中,实施分科教学。

日常生活、感官、数学、语言、科学与艺术,都是根据孩子自身发展的敏感期,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

因此,蒙台梭利教学法往往细分成日常生活、感官、数学、语言、科学文化五大领域。

1、日常生活区

所谓日常生活教育,实际上就是给予幼儿“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动作教育。

日常生活练习分为四大类:

(1)动作教育,分大肌肉运动和小肌肉运动。

(2)照顾自己,即生活自理能力。

(3)照顾环境,即社会行为发展。

(4)生活礼仪,即情绪发展。


日常生活教育的目的:

(1)培养幼儿掌握基本生活技能,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2)培养幼儿独立性、自主性、专注力、手眼协调能力、自信心等。

(3)引导幼儿学习礼貌用语。

(4)培养幼儿大、小肌肉的灵活性。

(5)培养幼儿初步的自控能力。

(6)培养幼儿交往、合作意识。

(7)培养幼儿健康的情绪、情感。

(8)培养幼儿初步的责任感,促进幼儿个性、社会性的发展。

(9)培养幼儿社会适应能力,学会做事,学会生活。


2、感官区

孩子从出生到五岁处在感觉的敏感期。在敏感期当中,各个感官处在最活跃的状态,是感觉能力提升、提高的最好时间段、最好的机会。

感官教育孩子藉由感官教具的操作,可训练视觉、触觉、味觉、嗅觉、听觉,进而训练幼儿观察、分类能力,使孩子五官更敏锐、更聪明有智慧。

感觉教育的目的:

(1)训练幼儿各种感官,如视觉、听觉、触觉、嗅觉、触觉。

(2)训练幼儿辨别力及手眼协调能力。

(3)训练幼儿观察、分类能力,培养注意力。

(4)建立几何图形意识,自由拼组。

(5)培养幼儿审美能力。

(6)培养幼儿学习兴趣及求知欲望。

3、数学区

蒙氏数学的魅力与乐趣在于它丰富多彩的教具,蒙氏数学的教具是幼儿学习数学的奇妙工具,可以帮助幼儿发展他们的潜能,以及建立大脑智能。

这些教具将原本抽象的数学概念具体化,更吸引幼儿去操作探索,而不会感觉枯燥。蒙氏数学与传统数学学习的最大不同是:学习中关注的不是答案,而是幼儿是如何得到答案的!

4、科学文化区

蒙特梭利认为孩子是环境的一部分,孩子是离不开文化的,是文化的一部分。孩子对其生存的环境、对人、对事、对物有一定的浓厚的兴趣,孩子从自己的环境中建构自我的概念。

文化工作包括地理学、动物学、植物学、科学等知识。

5、语言区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流工具,也是人类获得智慧的途径。蒙特梭利博士曾经说过:“语言是促使人类进步最有力的工具,是影响儿童未来发展的最大动力,儿童的语言不是双亲传给的,是出生后从环境中学来的,是以自我学习、自我完善的形式发展的。

蒙氏口语发展分为自我表达、词汇的丰富、语言的丰富。

学习是孩子生命中连续发展的历程。工作带来真正的发展,如同开启认知世界的一把把钥匙。

工作涵盖多种活动:日常生活、感官、语言、数学、文化等。具体可操作的教具充满了感官特质;区域间、教具间又彼此支持、关联。

通过观察,老师根据个体孩子的能力和发展兴趣,将孩子连接于适合他的难度挑战的活动。此外,如何观察他人、如何传递物品、如何向他人提供帮助……这些也都是工作的范畴。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