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华人星光榜》——《中国北漂春晚》爱心形象大使、著名作家、诗人、编剧张琴
毀滅與創造——鄉建家園
張琴西班牙
人類沒有一天不在發生毀滅與創造,更多是來自人為的。
每一個體生命,無不例外都置入在歷史的長河裡。回首公元21世紀初,生命的列車載著理想主義的我,回到豫東大地。這裡是中國文化發源地,最接地氣的地方。
由成都開往上海方向的列車長途跋涉兩晚一天,抵達古都汴京。我們拖著沉重的行李,穿梭在蕭瑟寒冷的夜晚,在煙雨矇矇入隧道走出開封火車站。
北方荒涼,村莊可見不少殘垣斷壁,近半個世紀的民俗建築是越來越少,村落立體呈現出越來越高大而沒有生命的水泥鋼筋房屋,山墻清一色的水泥砂漿沒有資金粉刷。村民們在現代物質的衝擊下,樓房蓋得十幾米高,與鄰里比高低東風壓倒西風。寬敞的室內陳設簡單,整個建築空間浪費很大。街上依舊可見百年遺留下來的民俗風情,從早到晚,村民蹲街三餐,倒是鄰里信息互動交流的場所。只是他們浪費不少時間,沒有心情去改變家鄉的面貌,一味認為那是政府的事。有人還想著國家補貼送糧油來。在雨季或是天刮大風的時候,村莊的街道上才會落幕安靜。
第一場大雪滯留我們外出,一周後,我們才從北京回村做古董攝影兩弟兄家晚餐席上,知道村裏有人到武漢去賣蘿蔔。當時,並沒有覺得特別的差異,當得知武漢回來的必須隔離,才感覺事情有點嚴重。
春節期間,在外打工的村民陸續回到家園,村莊很快恢復生機。之前村裡大多數是留守老人孩子,學校的鐘聲已在寒假中不再搖擺。北方的冬季人心遠比自然枯萎淒苦,土地上除了萌芽的麥苗,偶爾由遠及近的烏鴉咕呱咕呱一陣陣叫喊,桐樹稀里嘩啦飄零著最後幾片枯葉。這個時候,外面疫情頻頻傳來,不過鄉村還是非常安全。人類命運共同體頻頻遇到災難之後,更切身體會到鄉村是人類最後的避風港。今天的鄉人已經不見兒時的初心,金錢物質是唯一撬開希望的大門,我們的鄉建家園找不到做工,他們不願意低價出賣勞動力(支付還算合理)。村民百般無聊閒逛,聚群聊天打麻將,居然為了輸贏操起鐵傢伙大動干戈,如果沒有人勸阻,那人頭早落地。鄉村匱乏的人文情懷,已經被世俗冷漠蕩然無存。倖運的是,回村一輛“山地”自行車,一早一晚載著我飛出村莊騎上三五公里,即鍛煉身體又融入大自然,這樣的日子倒也踏實愜意。
正月十五過後,村民耐不住了,疫情反反復復,年輕人不得不打工離開村莊,我們的鄉建行程艱難。人類總是在創造與毀滅之間,村裡有人繼續拆遷七十年代留下的民俗建築,無論如何勸阻一點用都沒有,因為年輕人沒有房子就討不回女人。心疼痛之後,飽含淚水離去。人世間情為何物?堅定的信念沒有詆毀一份追求,疫情下終於打造出一個由廢墟,到充滿人文藝術的家園。
2020年豫東“琴心苑”書寫
張琴,作家詩人。
祖籍河南,出生於四川。現定居西班牙馬德里。西班牙作家藝術家協會、歐洲華文作家協會、世界詩人大會會員,海外華文女作家協會終身會員;西班牙伊比利亞詩社榮譽社長。1999年獲得歐洲作家協會(西班牙)散文首獎,2018年4月獲得絲綢之路國際詩歌大會“詩人桂冠獎”,2018世界第38屆世界詩歌大會頒發的“世界文學博士學位”。十多年來,連續參加世界(中國)文化學術交流活動,其作品論文被收錄在近三十部專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