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怎么又没有做好?事先说好要好好准备一下,怎么就不细心一点?”
“看看你自己多丢脸,让一个学生挑出来你的毛病?”
“你就是很差劲,别找借口了......”
从前的日子里,经常会在自己的内心无意识的上演这样的对话,每当一个事情,不是按照自己事先所期待的样子发展,或者事情是结果是自己难以预料的时候,内心就会迅速被事情的余波所影响,低能量状态下的负面语言就这么不自觉的涌入脑海。于是,心情就开始愈发沉闷,难过,痛苦。最后,仿佛感觉自己已经差到不配活在这个世界上那样的羞愧和懊恼,深深的盘踞在自己的内心。
学习之后,我深深的明白我们看待问题的角度很多时候是单一的,充满各种主观体验和视角,带着我们过去对这个问题的经验和各种负面的记忆,这些感受深深的涌动在我们的潜意识深处,很多时候都是我们脑海中忽闪而过的念头,很难抓住究竟,在很短的时间里,侵蚀了我们思维的敏锐度和准确性。那个时刻实际上是“过去的记忆”在我们身上起作用,而不是“此刻”发生在我们身上真实的感受。想一想,我们有太多的决定和感受都是受制于过去我们某个时刻所无意识积累到的信念、价值观和规条,而我们很少能够真正察觉并自觉的调控自己的意识去实践自己真正的自我感受时,我们会不会有一种“命由天定”的无奈感和无力感呢。
说到这里,我想起了我的婆婆,这是一个生命中绝大部分的时间里都是以付出和爱人为自己人生意义的女人。她在家中排行老四,上面一个哥哥,两个姐姐,下面两个妹妹。这个位置在家庭排位中注定是个容易被忽略的位置,她的母亲在她刚刚适婚的年龄去世。于是,婆婆拿出了这一生最大的勇气,毅然决然取消了婚约,开始照顾自己两个未成年的妹妹。后来,接着照顾自己的婆婆,自己的大哥。
最后,自己的五妹有了二孩,禁不住五妹的“泪弹”,不顾自己刚上初中的孩子(也就是我老公),一个人跑到大连给人家照顾孩子,结果自己的孩子过冬因为没有及时穿上棉衣棉裤,手脚都冻坏了。一年之后,回过味来,开始心疼起了自己的孩子,才从大连回到老家。结果,五妹因为信赖婆婆,还让孩子跟着回来住了一年,大了才给接回去。
婆婆如此的无私,如此的忘我,但底层是对自我价值的深深否定,她从来没有从内心深处关心过自己的需求,没有给自己主动买过好看的衣服,吃过一顿像样的美食,也没有出去一次美好的旅行。婆婆有很严重的晕车,只要是去离家远的地方,尤其是公交车,就会很难受。婆婆和人聊天的时候,会特别的谨小慎微,也会处处顺着对方的意思,生怕哪句话没说好得罪了对方。婆婆现在快到60岁了,对于有些生命力旺盛的中老年人来说,这个时候正是恣意旺盛,挥洒生命的时候,而婆婆已经开始了明显的健忘,手脚变慢,明显开始进入老年阶段。
一个习惯性不爱自己的人,最终会习惯慢慢忘了自己。
在婆婆身上最大的特点就是不断的“回忆过去”,回忆起过去的总总,她都能历历在目,表达连贯顺畅,仿佛一切清楚的就在昨天一样。对于哪个人感恩,哪个人不感恩,她都记得很清楚。这就是典型的活在过去的模式,这是婆婆生命中的选择,不管我是否理解,我都要充分的去尊重她的选择。
但是,这不是我们这一代人的选择,任何时候,我们都不想为了任何一个看似高尚或美好的理由去牺牲自我的成长和幸福感。我们更加习惯和接受的是从自我的感受出发,去做那些真正让我们自己快乐也能给别人带来收获的事情。同时,因为我们在付出的过程中,已经感受到了付出的快乐。我们便不愿去强求他人任何的回报,这才是我们这一代人的选择。
接纳自己的起点是看见,看见自己眼界的有限,感官的有限,能力的有限,思想感受的局限。我们没有办法去还原任何时刻、任何情境下每一个真正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人和事,我们对这些人和事的解读有着太多来自于我们个人主观感受上的倾向,这些感受往往是不真实的,不客观的,扭曲的,没有实际意义的解读。
接纳自己的起点也是看见,看见我们所在的这个世界的广阔无边,辽阔无垠。我们知道在我们所在的这个星球在无限宇宙之中只是一个小点,我与宇宙一体,我胸怀宇宙的无限可能。只要我原意,我可以不断提升,精进,追求更好,更棒的自己,与宇宙的恩赐深深的合二为一。
明白了这些,我们会给予自己更多的慈悲、信心、爱和力量。同时,我们也能够给予我们身边的同伴们更多的慈悲、信心、爱与力量。对于我们目前无法看见的、理解的一切给予尊重和空间,对于我们看到的一切,我们要保持一丝怀疑、一丝敬畏。我们要深深的看到自己的有限,也深深的感受到自己的无限。在这样的过程里,保持对自己、对万物的觉知和接纳,相信我们一定会创造出更多、更加美好的可能来到我们的世界里。
如若重新来过,我会重新修改最初的记忆,
“没有做好也没关系,谁都是经过很多次的尝试和探索才慢慢把事情做好的,给自己多一点的耐心和尝试。”
“学生调你的毛病也是可以的,学生在某些方面也可能比老师更有见识,况且他的挑剔也会给你带来更多改进的动力呢”
“你在很多人的心中都是很棒的,但你依然可以偶尔做的不好,你不用一直好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