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雅·祈父》:书面语言温文尔雅的生命力

《小雅·祈父》:书面语言温文尔雅的生命力

祈父!予王之爪牙。胡转予于恤,靡所止居?

祈父!予王之爪士。胡转予于恤,靡所厎止?

祈父,亶不聪⑺。胡转予于恤?有母,之尸饔?

同是语言,却会因为适用的范围不同,而有不同的优劣势。

许多人都有这样的体会,某一天情绪失控,需要骂人的时候,方言的表达效果,总是优于普通话的。这里边固然有语言适应性和习惯化的问题,但更深层次的,还有一个语言的设计背景的问题。

相比较而言,方言总是适用于一个较小的范围,普通话则是诸种方言约定俗称的通用口语。从语言的产生初衷来看,方言是带有小众、隔绝特性的;普通话则是带有大众、联通特性的。发狠、骂人这种事情,本身就是小众、隔绝的行为方式,自然用小众、隔绝的表达方式更为酣畅淋漓一些。

进一步去推想,书面语言与口语相比,口语带有一定程度的随意性,其传播、传递受到时空的限制,因而大可以酣畅淋漓一些。而书面语言则突破了这种时空限制,因此,使用书面语言进行表达的人,一定程度上需要更加的审慎,更加的能够考虑到未来时空他人阅读时的感受。因此,在表达时,便有了犹抱琵琶、趋向文艺、温文尔雅的感觉。

《小雅·祈父》戾气冲天,根本就是抱怨、骂人的话,因为考虑到这些话要通过书面语言表达,便有了些暧昧、收敛的意味:

掌兵的司马大人呀!我作为王的卫士。为什么要转陷我于忧患之所,使我无所缓歇、停留?

掌兵的司马大人呀!我作为王的虎士。为什么要深陷我于忧患之地,使我的苦难没有终止之日?

掌兵的司马大人呀!难道你听不见了。为什么要深陷我于忧患之所,让家中的老母得不到奉养,只能接受死后的祭祀?

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意思是说,人如果不研读《诗经》,便不会恰到好处的说话。

实际上,一应生物的进化过程,都是一个从本能越来越趋于理性的过程。人类的出现,恰是这种进化趋势的最顶峰成就。换句话说,人之所以为人,恰在于人慢慢地掌握了用理性驾驭本能的本领。

语言是伴随着生物进化而产生的,也必将遵循生物进化的规律来迭代、升级。书面语言的出现本身和人类的产生一样,有着划时代的意义,它代表的是便理性驾驭本能的言语成就。“不学诗无以言”,深层次的意味是不研读《诗经》,便难以掌握这种理性驾驭本能的言说本领。

从本能的角度出发,一个王的卫士,面对使之陷于无限忧患的掌兵人,面对使自己苦难无边,甚至不能在父母面前尽孝的掌兵人,大可以倒戈反抗,就算是对之诅咒、痛骂也是无可厚非的。然而,正是书面语言的运用,使得这种愤懑有了酝酿、发展的空间。使暴力和抱怨化作文明的力量,从而也使这种愤懑有了生命的力量,可以千古流传。

如果将《小雅·祈父》翻成口语,大概是这个样子的:

你丫的司马,老子是王的卫兵,为什么让俺颠沛流离不得安息?

你丫的司马,老子是王的卫士,为什么让俺不得安宁苦难无期?

司马呀司马,天杀的你耳朵聋了。为什么让俺不能及时回家奉养双亲,而只丢给俺祭奠二老的新坟。

如果《小雅·祈父》是这个样子的,恐怕在秦始皇焚书坑儒的那次文化革命中,已经没了存续的可能。

O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