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初,丹阳人朱治曾经在孙坚部下担任过校尉,他看到袁术为政混乱,对待下属刻薄,就劝孙策返回故乡,去占据江东(长江下游江南一带)。
当时吴景(孙策的舅父)攻打樊能、张英(均为扬州刺史刘繇部将)等人,一年多未能取胜。孙策便向袁术请求说:“我家在江东地区对人民有旧恩,我愿意帮助舅父去进攻横江(安徽和县东南古长江渡口)。攻陷横江后,我便回到家乡去召募兵马,可以集结起三万兵众,用来辅佐将军平定天下。”
袁术知道孙策对自己心怀不满,但由于当时扬州刺史刘繇占据曲阿,会稽郡太守王朗守在本郡,他认为孙策不一定能将他们击败,于是同意了孙策的请求,上表推荐他为折冲校尉。
孙策率领千余名步兵和数十名骑兵出发,一边走一边招兵,到达历阳(安徽和县)的时候,已经增加到五六千人。这时,周瑜的伯父周尚为丹阳郡太守,周瑜率兵迎接孙策,并援助他军费和粮草。孙策大喜,说:“吾得卿,谐也!”孙策进攻横江(由樊能把守)、当利(由张英把守),全都攻克,樊能、张英战败逃走。
[点评]
《三国演义》中,孙策是以亡父孙坚留下的传国玉玺交换了袁术的三千士兵、五百匹马。虽说兵马比《资治通鉴》记载的多一些,但性质也差不多。21岁的孙策就带着这一家底渡江,但最终孙策靠着微薄的本钱打下了一份基业。刚过20岁的小伙子改变历史的故事,继霍去病后,时隔300年,再度上演。
孙策对周瑜说的一个“谐”字,尽得风流。一是英雄惜英雄,能臣投英主,情好事谐,二是雪中送炭,正当其时,完成从0到1的关键一步,宏图就此大展。
孙策渡江转战,所向披靡,无人敢挡他的兵锋。百姓听到孙策将要到达,全都失魂落魄;各地官员弃城出逃,躲到深山之中。及至孙策到来,军队奉有命令,不敢进行掳掠,民间的一只鸡、一条狗、一棵蔬菜,都不能触动。于是民心大为欢悦,争先用牛肉和美酒去慰劳孙策的军队。孙策相貌英俊,言谈幽默,性格豁达,能接受别人的意见,善于使用人才。因此,无论士大夫还是一般百姓,凡是见过他的人,都为他尽心尽力,乐意为他效死。
[点评]
孙策刚入丹阳后,所有人都是拿他当魔鬼的,直到他展现出良好军纪和宽宏大量之后,丹阳郡才尝试去臣服。孙策放如今,也是个偶像实力派人物。
孙策进攻刘繇设在牛渚(安徽马鞍山采石镇,南北纷争的兵家必争之地)的营地,获得了存在那里的全部粮草与武器。当时,彭城国相薛礼、下邳国相丹阳人笮融都拥戴刘繇为盟主,薛礼驻守秣陵城(江苏南京),笮融驻军秣陵县南,都被孙策击破。孙策又攻破刘繇驻在梅陵的一支部队,转而进攻湖孰(南京江宁区)、江乘(南京栖霞区),全都攻克。于是到曲阿进击刘繇。
刘繇的同郡人太史慈这时从东莱(山东龙口)来看望刘繇,正赶上孙策进攻曲阿。有人劝刘繇可任用太史慈为大将,刘繇说:“我如果任用太史慈,许劭(许邵,就是前面介绍过以月旦评臧否人物的名士)不会笑话我吗!”他只派太史慈去侦察敌军动静。
有一次,太史慈只带一个骑兵外出,在神亭与孙策突然相遇,当时跟随孙策的有十三名骑士,都是辽西人韩当、零陵人黄盖等当年追随孙坚的旧将。太史慈便向前出战,正与孙策相对,孙策一枪刺中太史慈的马,夺得太史慈脖子后面插的手戟,而太史慈也夺得孙策的头盔。正在此时,两家的骑兵各自同时赶来,于是双方散开。
[点评]
太史慈单挑十三个人,实在是猛过头了。《三国演义》第十五回中说,神亭是一道山岭,山上有座汉光武帝庙,孙策等人是前去烧香的。现神亭村附近确实有一道山岭,据传山上在文革前也确有一座光武庙。可见三国演义有些地方也挺靠谱的。
刘繇与孙策交战,兵败,逃往丹徒(江苏镇江)。孙策进入曲阿,慰劳赏赐将士,发布宽大命令,通知各县:“凡是刘繇、笮融等人的乡亲故友和部下,前来自首归降的,一概不咎既往。愿意去当兵的,一家只出一人,免除全家的赋役负担;不愿再当兵的,也不勉强。”不过十天,应募者从四面涌来,得到二万余名兵士,一千余匹战马。孙策的声威震动江东。
十二月二十日,袁术上表推荐孙策代理殄寇将军。
孙策的部将吕范对孙策说:“如今,将军事业日益兴盛,部下将士越来越多,但军中纪律还有不完备的地方,我愿意暂时担任都督,帮助将军进行治理。”孙策说:“子衡你既然是士大夫,手下又统率重兵,在外立下军功,难道应再让你屈居这种小官职,管理军中的细小事情吗?”吕范说:“不对,我如今舍弃故乡来追随将军,不是为了妻子儿女,而是为了搞好世间的政务。譬如共同乘一条船去飘洋过海,一件事不牢靠,就使大家全都受害。我这样作,也是为我自己打算,不仅是为将军。”孙策笑笑,没有答话。
吕范出来后,就脱去单衣,换上便于骑马的军服,手执鞭子,到孙策办事的房前报告,自称兼任都督,于是孙策就授给他符传,委任所应主管的各项工作。自此之后,营中气氛严肃和睦,军纪严明,禁令得到彻底贯彻。
[点评]
都督不同于后来陆逊担任过的大都督。大都督是总掌全国军事的第一等官员,位高权重。而都督是掌管军中执法以及其他杂事之类,地位不是很高,和后代的监军类似。还有周瑜并没有担任过大都督。
孙策委任张纮为正议校尉,彭城人张昭为长史(相当于幕僚长),经常让他们一个人留守,一个人跟随自己出征。广陵人秦松、陈端等也参预决策。孙策以老师和朋友的礼节对待张昭,行政与军务大事,全都委托他来处理。张昭经常收到北方士大夫的书信,信中把江东地区的政绩都归功于张昭。孙策知道后,高兴地说:“从前管仲在齐国为相,把诸事都交给他作主,而齐桓公终于成为五霸之首。如今,张昭为人贤明,我能任用他,他的功名难道不属于我吗!”
[点评]
孙策所论管仲的典故,出自《新序》(西汉刘向所编,有点类似寓言故事集,是一本历史故事类编,书中史料和民间传说的故事都有讲述,所以记载也不一定真实)。有个部门的长官向齐桓公请求补充他的属下官吏,齐桓公让他去跟管仲说。又有个官员找齐桓公汇报事情,齐桓公又让他去找管仲,像这样的事情发生了好几次。在齐桓公身边的人说了,什么事情都找管仲,你这个君主怎么这么容易当啊。齐桓公回答,我没找到管仲之前,确实这君主当得不容易,现在我已经有了管仲,君主做得怎么会不轻松呢。
北方士大夫都认为江东是张昭说了算,张昭治理得好,孙策却没有一点点“不爽”,这就是他的胸襟气度。
华杉先生就此发表了一通议论,现摘录如下:
嫉贤妒能是人性的常见病。不仅同行之间会有嫉贤妒能,同僚之间会有嫉贤妒能,朋友之间会嫉贤妒能,亲兄弟之间也会嫉贤妒能,兄弟比我强,我也受不了!曾国藩讲兄弟之道,就专门说,跟别人谈话的时候,不要说一些话,让别人觉得是我对,我兄弟不对,是我好,我兄弟不好。这都是知行合一的切身体会,和很难的修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修行。
同僚、朋友、兄弟之间的嫉妒,都好理解。特别要注意的是,老板嫉妒下属才能的,也不在少数!你可别以为你给他立了大功,做了大贡献,他就一定会很高兴,喜欢你,赏赐你,相反,有的老板会嫉妒你,会炒掉你。因为他觉得自己是最英明睿智的,不能容忍别人比他更英明,更睿智。后面袁绍杀田丰,就是这样的毛病。
四书中《大学》有一段:
《秦誓》曰:“若有一个臣,断断兮无他技,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焉。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彦圣,其心好之,不啻若自其口出,是能容之,以能保我子孙黎民,尚亦有利哉。人之有技,媢疾以恶之,人之彦圣,而违之俾不通,是不能容,以不能保我子孙黎民,亦曰殆哉。”
《秦誓》,是秦穆公告诫群臣的语录。秦穆公说:
“如果有这样一位大臣,真诚纯一,他不逞一己之能,而是平易正直,宽宏大量,能容受天下之善,别人有才能,他真心喜爱,就如同他自己有一样;别人德才兼备,他心悦诚服,不只是在口头上表示,而是打心眼里赞赏。这等的人,着实能容受天下之贤才,没有虚假,若用他做大臣,将使君子在位,展布施用,把天下的事,件件都做得好,必能保我子孙,使长享富贵,保我百姓,使长享太平!
“相反,若是个不良之臣,总要逞自己的本事。别人有本领,他就妒嫉、厌恶;别人德才兼备,他便想方设法压制,排挤,无论如何容忍不得,就怕别人强过他!用这种人,不仅不能保护我的子孙和百姓,乱亡之祸,可能就由他而起!”
这是讲为人臣者不要嫉贤妒能。人臣最大的功劳是什么呢,是荐贤,向主君推荐贤才,荐贤者受上赏。人臣最大的罪恶呢,就是嫉贤妒能,别人干活,他使绊子。
《论语》里孔子问弟子们每个人的志向,颜渊说:“愿无伐善,无施劳。”伐,是矜夸;施,是夸大。我希望不要张扬我做了什么好事,也不要夸大我有多少功劳和辛苦。
这是另一个角度,我不嫉贤妒能,但是呢,我也不要夸耀自己的功劳去惹别人不舒服。自己不嫉妒,理解别人的嫉妒,提前预防嫉妒。
不嫉妒,就是圣人。
袁术任命堂弟袁胤为丹阳太守。周尚、周瑜都回到寿春。
刘繇想从丹徒逃到会稽郡,许劭对他说:“会稽郡殷实富裕,正是孙策所贪图的,而且该郡又远在海边,你不能去那里。还不如到豫章郡,那里北连豫州,西接荆州,如果能把官员与百姓安顿好,派使者到朝廷去进贡,与占据兖州的曹操取得联系,尽管现在袁术隔断了豫章与中原的联系,但像他这样豺狼之辈不会长久。您是朝廷正式任命的刺史,曹操与刘表必定会予以援助。”刘繇听从了他的劝告。
[点评]
许邵之所以说会稽临海不能去,是因为如果刘繇再失败就没有退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