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大宸拿回来一张数学试卷,我前前后后翻了个遍,只看到等第,没有分数,因为题目很多,也无法判断每道题的分值,所以算不出来总分。现在由于教育制度的调整,小学生的成绩都以等第来评估,没有了赤裸裸的分数,感觉彼此之间的竞争没有那么清晰的边界了。
我一直在纠结,这到底是不是一件好事儿。
虽然在学校内部看起来和风细雨,大家都和平共处,相安无事。但是整个小升初的大环境确是电闪雷鸣,充满了竞争。我突然想到大学里西方经济学课里老师那深入我心的一句话。他说:经济学的两大假设,一是资源是稀缺的,二是人类的欲望是无限的。没错,正因如此,我们才有各种竞争。读书要竞争,因为升学的资源有限;升职要竞争,因为金字塔越往上走职位越少;销售要竞争,因为客户不是你的就是别人的;谈恋爱结婚也要竞争,因为优秀的姑娘和小伙子毕竟是稀缺资源,别人抢走了你就没有了。
当然,你也会说,竞争是件好事儿,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没错。竞争有时候能激发你的潜能,让你赢面更大,但竞争和潜力不是线性关联,而是倒U曲线关系(又一次出现了倒U曲线了)。也就是说超出一定限度,增加竞争强度反而会适得其反。那么竞争到底是怎么回事儿呢?
《输赢心理学》这本书里就分析了科学领域里对竞争的看法。
美国有位心理学家在美国空军学院做了一个实验,按照我们正常思维来理解,把学霸和学渣放在一起,学渣应该受到学霸的影响,成绩提高对吧?所以,教授们每年从大一新生里选出最优秀的学生和成绩最差的学生一起,组成一个班级,但是,经过几年对大一新生的观察发现,把学霸和学渣放在一起,学渣更渣了。而那些成绩中等的被放在一个班级的学生,整体成绩都有了明显提高。
这说明,当大家势均力敌的时候,竞争才会有激励作用,而实力差距比较大的时候,竞争完全起不到激励作用。这是不是有点像乞丐只会嫉妒旁边乞丐比自己讨的钱多,而不会在意成功人士比自己过得好。在销售队伍制定目标的时候,也是根据团队的实际情况、上年度任务的完成情况来设定目标,让大家能看到完成的可能性,而不是随意制定一个根本不可能完成的目标。在给小朋友制定竞争目标的时候,可以循序渐进,比如每次超过前面一个人,每次提高一分或几分,这才会形成良性的循环。
还有一个大家都熟知的现象,就是无论在政坛,还是商业职场,女性管理者或者官员的数量都远远少于男性。我们在这里先除掉性别歧视的因素。更重要的深层次原因是男女心理学和生理学的差异。女性面对竞争更加理性,当他觉得成功可能性不足够高的时候,她可能选择不参与,而男性却往往高估自己的竞争优势。还有,有些人特别爱竞争,别人不想和他比他也想分个高下。有的人特别不爱竞争,永远想和对手和平共处做朋友。有些人本来很强,但在压力下却在关键时刻掉链子,有些人平时一般,却在压力下超水平发挥。为什么?
这都是因为一种激素,叫睾酮。爱不爱竞争?是由睾酮来决定的。睾酮是一种雄性激素,男女都会分泌。他可以增加爆发力、体能和竞争的状态。女性的睾酮只有男性的七分之一,所以,基础睾酮水平低影响了女性的冒险精神。(相对来说哦)
那么,基础睾酮素高还是低能看出来吗?
《输赢心理学》里给的解释就是:无名指比食指长得越多,睾酮的分泌水平就越高。当我知道这个知识点的时候,我在晚上11点多跑到大宸的房间去看他的无名指和食指的长度差。(哈哈,好心累啊)。从科学的角度,我们的孩子也许是热爱竞争的,也许是佛系的,这都和激素、基因有关,父母不必强求。(这是一个High I 和 High D 的母亲面对一个High S 的孩子时候的自我安慰)
当然,后来我又发现,生理因素只能解释40%到60%的竞争,后天的教育和文化传统也有很重要的作用。毕竟面对一个资源稀缺的社会,参与一定的竞争会给自己带来更多的选择自由。但是,当我们面对一个佛系的孩子或者是佛系的下属时候,也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理解他们存在的合理性。
总结一下,为什么有人喜欢竞争,有人回避竞争?从生理学上分析,这主要是由睾酮决定的。男性、女性、不同区域、不同生活环境的人睾酮素不一样,他们对竞争的态度就有差异。从后天环境塑造而言,教育和文化也会影响到竞争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