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风这个词听起来有些宏大,但对我而言,家风就是母亲制作刺绣时的专注,是父亲读书时的安静,是姐姐们心灵契合的欢笑。这些平凡的生活片段,构成了我们家的精神底色,也让我明白:家风不是刻在墙上的口号,而是流淌在血液里的温度。
家风是无声的传承,是藏在岁月里的教科书。我出生在一个普通家庭。小时候,我父亲在地毯厂工作,他是技术员,有时候中午不回家,我就给他去送饭。那时候地毯厂机器声轰鸣,很忙碌,只能从开着的车间门,窥探一二,工人们穿灰白色的工装,低头干自己的活。厂房的最后面,有一个中心小花园,花园中心有假山,有喷泉,还有几条跃起的鲤鱼,水从龙嘴里喷出来,那时觉得很神奇。中心花园的后面是三排二层的红色小楼,那就是我们的家。我记得那间房子不大,只有四五十平方。推门进去是一只生火的炉子,然后是一张书桌,上面整整齐齐摆放着一排书,还有几个日记本,一盏陪伴了我们整整20年老式台灯。书桌旁边还有一个带着帷幔的胡桃木书架,里面摆放着各种类型的书。房子里,有三张床,每一张床上,都有白色的棉质帷幔围着。屋子里虽陈设简陋,但这白色的帷幔一直留在我的记忆里,那样清苦的年代,那是难得的浪漫。每到应季花开的时候,父母就采来一些花,插在清水瓶里,很是好看,晚上八点以后,家里很安静,除了看看书,再没有其他有趣的事可做。父母爱读书看报,母亲会把从报纸上看到的文章或者图画,用剪刀剪下来,粘贴在笔记本上,这样的笔记本有好多本,孩子们可以直接从中受益。后来我们长大,也延续了这样制作笔记本的习惯。我们晚上从没有出去过街市,每个人都有自己喜欢的事可做。受父母的影响,我从小的时候开始也爱读书,上学之前就认识了很多字,会背一些古诗,至今仍然记得小时候读过的一些书。父亲下班回家,开始动手做饭,他从不要求孩子帮忙,一台收音机从他回家开始播放,直到入夜睡觉才关闭。父母的话不多,他们沉侵在自己所做的事情中,对孩子很宽容,即便丢了自行车这样的大事,也不会太责怪。
我母亲心灵手巧,会做很多手工,物质匮乏的年代,一家人的衣服是她亲手制作的,她给我们织的毛衣能编织出各种小动物,还会画画,制作刺绣,用废旧的材料做手工花。她性格温柔,善解人意,是一个极为热爱生活的人,家里因为她,生机勃勃,美丽温馨。在她的影响下,我们也会手工制作很多喜欢的东西,但是跟她相比,还是差一些。每当回忆这些儿时的细节,我都会感觉很幸福,很感动。以前未曾意识到,现在突然意识到这就是一种无声的传承,因为我成家以后,也自发地继承了父母的一些喜好。
这些细碎的生活场景,像春雨般浸润着我的成长。好的家风不需要华丽的辞藻,它藏在父母相濡以沫的生活细节里,藏在食不言,寝不语的默契里,藏在困顿时依然爱生活,挺直的脊梁里。
传承不是复制粘贴,而是点燃心灯。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有人觉得传统家风过时了。但我想说:不是家风老了,而是我们走得太快,把灵魂落在了后面。我的女儿经常问我,妈妈,你为什么知道的那么多,我跟她说,因为我爱读书,你也可以跟我一样呀,她说,我要超过你,我说,那太好了。你看,传承从来不是说教,而是心与心的照亮。 当我带着她在公园,观察小虫子,闻草木的香气,触摸树丛的嫩芽,潜移默化的把美和爱注入她的心灵。每当她的观察和感受,超出了我的预期,我会很感动,这是共鸣,也是传承。
生活是细碎的,具体的,那些没有写在族谱上的品格,那些融入日常生活的美与善意,终将汇成滋养后代的甘泉。愿我们都能成为有根的人,让好家风如春夜喜雨,润物无声;愿我们都能成为点灯的人,让好家训似星河长明,照亮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