赓续陈云群众路线精神,书写基层治理民生答卷
“不解决桥和船的问题,过河就是一句空话。”陈云同志这句朴实话语,道出了密切联系群众的关键要义。新时代基层治理与民生保障工作面临新挑战,唯有赓续这一优良传统,才能真正架起党群“连心桥”,让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
一.以“俯身倾听”之姿,摸准群众需求
民心是最大的政治。陈云同志视调查研究为“谋事之基、成事之道”,用脚丈量民情,用心感知民意。这种工作方法,在基层治理中依然闪耀着智慧光芒。然而,现实中部分党员干部作风不扎实,对基层一线情况缺乏深入了解,导致政策与群众需求脱节。要破解这一难题,我们需学习陈云同志深入群众的精神,切实开展调查研究。各级党员干部应聚焦群众急难愁盼,带着热忱,深入田间地头、街头巷尾。通过建立群众问题清单和责任落实清单,为后续解决问题奠定坚实基础。
二.以“枝叶关情”之心,织密保障网络
民生问题的解决,关键在落实,难点在长效。陈云同志对民生细节的关注,展现出共产党人最深沉的为民情怀。当下,我们贯彻落实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相关政策,同样要强化责任落实。一方面,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建立健全跟踪问效机制。加强对政策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通过定期巡查、专项督查等方式,及时发现并纠正执行过程中的偏差。另一方面,畅通群众反馈渠道,利用热线电话、网络平台等,让群众能够及时反映政策执行中的问题与自身诉求,使政策调整优化更贴合实际。
三.以“务实创新”之举,破解治理难题
陈云同志提出的“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交换、比较、反复”十五字诀,为基层治理提供了科学方法论。在基层工作中,我们只有秉持实事求是的态度,在传承中创新工作方法,才能突破基层治理的堵点难点。例如在乡村振兴产业发展中,基层干部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结合本地资源禀赋,探索出“党支部 + 合作社 + 农户”的特色模式,既避免盲目跟风种植养殖,又实现集体增收与村民致富双赢。
传承陈云同志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不仅需要基层干部保持“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更要锤炼“事事紧抓不放”的执行力。当每一位干部都能成为群众的 “贴心人”,每一项政策都能成为温暖民心的“及时雨”,基层治理必将焕发新活力,人民群众也将在共建共治共享中收获更多稳稳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