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说起桂林,我们能想到什么?
肯定就是“桂林山水甲天下”,那里美得令人叹为观止。集中了最多最漂亮的溶岩峰林,这些石山直直地从平地上冒出来四面八方都是,像一座座大自然的雕塑。这清溪秀美的景色,如同画卷般展现眼前,让每一位游客赞不绝口,流连忘返。
在桂林这个大盆地上,竟然有超过3000个天然溶洞!它们分布在峰丛与峰林之间,仿佛是大自然为人们打开的一扇窗。在史前时期,我们的祖先选择了其中100多个溶洞作为栖息之地,他们在这片富饶的土地上生息繁衍。
很久以前,在我们的地球更新世向全新世的转变过程中,气候经历了很多变化。冰期最寒冷的时期刚刚过去,天气开始变得暖和起来。这个时期的天气变化非常频繁,有时候很冷,有时候又很暖和。这样的变化给人类的生存带来了很大的挑战。想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我们的祖先必须要想办法找到更好的方法来获取能量和食物,这样才能保证大家都能活下去。
在用火180多万年后,我们的祖先开始用上了陶器。陶器就是用我们常见的泥巴制作然后火烧而成。在没有金属工具的古老年代,用泥巴来做器具比起用竹子或者木头要容易多。有了陶器,我们的祖先不但可以直接在火上烤食物了,而且还可以把食物放在陶器里煮。这样一来,食物不仅更容易熟还能保留更多的营养。它是人类饮食文明的一大进步!
目前已知的最早实用陶器出现在江西仙人洞遗址,其历史可追溯至约20000年前。尽管这些陶器诞生于如此久远的年代,但其制作技法却展现出了一定的成熟度。
但是最初的陶器是如何制作的呢?
神奇的桂林给我们提供了答案。桂林是长江流域与珠江流域交接之地交通要道,为各地文化交流融汇提供了地理平台。这些洞穴地理位置独特,既临近山地又靠近平原和沼泽,为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在1965年的文物大普查中,发现了名为甑皮岩的遗址并进行了小范围的试掘。后来在1973年和2001年,又进行了两次大规模的发掘,发掘总面积达到了约200余平方米。每一次的发掘都像是翻开历史的篇章,揭示着隐藏在地下的宝贵文化遗产。
现在我们知道,大约12000年前,一群古老的先民在桂林的独山脚下选择了定居。独山,这座名字本身就充满了独特韵味的石灰岩孤峰。这座山之所以被称为“甑皮岩”。是因为整个山体形态特别像当地居民日常生活中常用的蒸锅盖子,所以叫这名。
他们选择的洞穴多以南向洞口为主,这样就能避开寒冷的北风,同时还能让温暖的阳光照进洞穴。不仅如此,他们还很聪明地利用了清洁的地下水作为生活水源。洞穴下方隐藏着一条清凉洁净、常年不竭的地下暗河,不仅提供了优质水源,还带动了洞内空气循环。
我们知道由于陶器技术刚刚出现,制陶者的技术并不高明,应该很难控制火焰和温度等等。在甑皮岩遗址找到的一些器物,虽然烧制的温度不超过250°C,比真正的陶器烧制温度要低。但是这些器物已经形成了固定的形状,具有了一定的硬度和实用性。
甑皮岩遗址最大的发现就是找到这种叫做“陶雏器”的东西。所谓“陶雏器”,是指器物用粘土制作完成后晾干,并没有经过烧制直接用来煮食物。在煮食的过程中,这些泥制的器具会经历火的考验。虽然它们没有被烧到变成我们今天所说的陶器那么坚硬,但是经过火的锻炼,它们的质地变得比原先更紧密了。所以具备了陶器的基本特征和实用功能。
我们都知道,陶器的起源过程一直缺乏实物证据。这里的发现,让我们首次看到了陶器从无到有的中间阶段,实在是太难得了!而且是唯一一个,这是中国陶器考古的一次重大突破。
在这个遗址中发现了大量的螺、蚌等水生贝类,这些都是古代人们的食物来源之一。也许为了更好地食用这些贝类,人们发明了陶器来进行煮食。经过实验证明,只有经过水煮加热,才有可能在不打碎介壳的前提下顺利取食其中的肉。此外,芋头等块根茎植物也是古代人们的重要食物之一。而陶器的发明不仅使螺蛳成为他们无可或缺的美味佳肴,还逐步改善了他们的饮食和营养结构。
历经万年的岁月流转,螺蛳这一食材在今天依旧深受广西民众的喜爱。其独特的风味和多样的烹饪方式使之成为地方美食的瑰宝。诸如螺蛳酿、螺蛳粉以及炒田螺等佳肴,更是在八桂大地上掀起了一股美食热潮。
今天您嗦粉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