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一生,一直在追求幸福,那么幸福是什么?冯唐老师的《有本事》这本书里有一句话很打动我:人的幸福是由两件事儿构成的,第一是做自己擅长而且喜欢的事儿,第二是和自己喜欢而且喜欢自己的人在一起。
这本书越往后翻,越能体会到冯唐老师的通透和智慧。如何变得有本事?你可以看看以下三点:
关于工作和财务自由
以前我看到一位优秀的前辈说的一句话,我觉得很有道理:毕业头三年是别人愿意毫无保留教你的三年,一定要充分利用。
因为刚毕业的你就是一张白纸,此时你不可避免会犯错,但是这时你犯错别人会原谅,会有人教你。同时,这个时期的薪酬水平在行业内,也不算太高。
冯唐在《财务自由,了解一下》里说,三十五岁甚至四十岁之前,找工作第一眼看跟着谁能学到什么,一定不要看薪酬,薪酬随行就市,基本符合市场常规就好。
大多数人都向往财务自由,可是不同的人对财务自由的看法不一样。
偶然间看到一个朋友发的朋友圈,说挣够了一千万就休息生孩子去,所以一千万对她来说,大概是财务自由。
另一个朋友在向我抱怨大城市的房价好贵,说攒够了买房子的钱就去二线城市,过慢节奏的生活,所以这对他来说是财务自由。
而冯唐老师说,财务自由在极大程度上其实和财务无关,还是和一个人的心智洞明不可避免地纠缠在一起。
一个人基本像个人样一样活着,真的不需要太多钱。不参加商业会议,你可以一直穿旧衣服。爱吃煎饼,楼下小摊全家福煎饼15元一套。住房十二平米足以。交通可以选择快走、共享单车和地铁。而后代们自己有自己的福分,不必给他们留下什么物质财务,精神财务倒是很有必要。
所以,如果这样想,一个人要像个人样一样活着,真的不需要太多钱。但是如果一个人可劲儿花,那就没完没了。
这样豁达的人生态度,是否能给你我一些启发呢?
关于好习惯
世人都在强调智商、情商的作用,父母也热衷于培养自己的孩子成为万里挑一的天才。但是根据统计学常识,有一个残忍的现实,父母不得不承认,就是大多数孩子都是庸才。这一点哪怕很多人一开始不愿意承认,后期也不得不接受现实。
父母可以做什么,不做什么,其实不会改变太多。就像冯唐说的,曹雪芹一家凋敝,八大山人国破家亡,完全不影响曹雪芹是曹雪芹,八大山人是八大山人。明白了这些之后,或许你在看到别人努力鸡娃的时候,自己能淡定点。
但是,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如果你想让你的孩子有一个健康快乐的人生,你一定要努力培养孩子的一些好习惯。这些好习惯,培养起来之后,受益是终身的。
比如,守时。守时的人让人感觉靠谱,值得信任。
比如,收拾。自己收拾自己的东西,建立起秩序。
比如,阅读。阅读使人深刻,让人更通透,避免盲目自信,避免无知浅薄。
比如,运动。运动的人往往更健康,而生病往往让人没尊严。
比如,家务。做些家务,照顾自己,照顾家人,不给别人添麻烦。
关于耐心
很多人渴望成功,但是却忘了给自己一些时间和耐心。很多事情是需要耐心的。想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你得找到自己的方向,然后用热情和耐心去浇铸,踏踏实实地修炼至少一万个小时。
挫折,会有,困难,也会有,但是不能说放弃就放弃。
曾经听过一个挖井的故事。有一个人不断地挖井,却没有一口井出水。旁人提醒他,与其不断地挖很多井,不如专心挖这一口井试试呢。他照做了,瞅准一口井一直挖,果然,没多久,井里就出水了。而他之前挖井就放弃的深度与这口井差不了多少。他只需要一点点耐心,就可以挖出来。
《不急不慢地做一辈子》里,作者说,所谓一个人的成功不也是一样吗?所谓秘诀无非就是,知道自己是块什么料子,爱做什么事儿,能做什么事儿,然后不急不慢地做一辈子。
《人生苦短,马拉松很长》里,作者说,很多时候,短暂的起伏并非人力所能控制,诚心正意,不紧不慢,做心底里认为该做的事情,是最正确的态度。
这本书之所以叫《有本事》,大概是作者认为,一个人有本事才是靠得住的财富。修炼自己的本事,做自己擅长并喜欢的事情,知足常乐,不急不躁,或许能拥有幸福,大概能过好这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