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喜行文慈悲喜舍
慈悲喜舍,是《阿含经》,乃至大乘诸经中反复倡导的精神。
但凡佛言,多少有些艰涩。当然,不包括有些完全融入汉文化的元素。
理解慈悲喜舍,首先明白,还有大慈、大悲、大喜、大舍。那么,什么是“大慈、大悲、大喜、大舍”呢?
可以这么说,慈悲喜舍是俗世生活,尽管少有人真实做到这些,但普通人都会愿意那么去做的。而大慈、大悲、大喜、大舍,是慈悲喜舍无限延伸(扩大、深化……)的结果,是境界。基于这个理解,才能方便地更好理解慈悲喜舍。
慈,慈母的慈!可以说,论慈爱,谁人能比娘亲?以此慈待子女,叫慈母。那么,倘若以慈母之慈待世界、待众生(至少是身边人吧)呢?那便是慈悲喜舍的慈了。
悲,悲悯的悲!代表看待世界的一种内心情怀。看到落叶而悲秋,看到别人的痛苦不快,我也会悲伤逆流,仿佛我即是秋,即是您,是感同身受的情商力量。现代文化接触多了,也可以用“同理心”来理解“悲”的博大内涵。同理心,也有叫做共情心、换位思考、神入、移情、共情,等等的。有些名称,若是有所接触,单单顾名思义,就能得窥未知世界的门径。
点击倾听,释“悲”之音:苏芮《牵手》
喜,随喜!佛教指见人做善事而乐意参加,即使不力,也会有欢喜之意油然而生。这个概念,引申泛化的义项也有不少。克己复礼,遇人遇事,总能随机激发自身的正能量,就叫随喜。您见过我这般的鬼画符,心生欢喜,点个赞,就叫随喜赞叹。赞叹是随喜之心,点赞,是随喜之行。
舍,断舍离的舍!不过,断舍离的舍,本义只是物的层面的,以同理之心,再渡越到人的层面呢?那便是慈悲喜舍的舍了。舍,是放弃,更多的是给予,没有利益计较,无求回报,才是舍。
慈悲喜舍,名“四无量心”,也叫“四梵住”,说的是四种清净无染的心。他们相互依存,又彼此独立。很多事,即使难行,但一定要:有心!
以上,一孔之见,俗不可耐,一如说到大慈、大悲、大喜、大舍般,有了孔见与基准,相信能看到、能走到更多维更精彩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