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十月份去省城赛课,闲暇之余和同事去逛书店。自己现在在小地方工作,可逛的书店并不多。十多年前在省城上学,周末除了去桃海市场或文化宫看戏之外,也常到十里店或者隍庙的旧书市场去翻检,有时也有意外收获。大的书城也去,只是很少买书,除了钱少买不起新书之外,一个很大的原因是我很不喜欢新书的纸张和装帧,特别是纸张,又厚又硬,拿到手里很不舒服,一不小心,它会合到一起。所以看书的同时得使劲压着,就像手里按着一个老鼠夹子较劲,读书的从容和悠闲便荡然无存。不像旧书,即便是八十年代的印本,也都基本是纯纸浆纸,绵软丝滑,色泽淡雅,可以把书的一面卷起来放到桌上,也可以打开摊放到桌上,总是服服帖帖,讨人喜欢。
所以我现在书架上的书,基本都是版本较好,装帧精良,设计素雅的旧书。有时候看到一本这样的书,即便是我不需要的,也想买回来放在书架上,有时间了摩挲一番。
这次和同事去的书店其实上学的时候也去过,十多年过去了,还是以前的那个样子,只是上书店二楼的台阶上少了蹲坐下来读书的人。原本想买些和这次赛课有关的资料,结果没有找到,反而在临走的时候看到了一本中国盲文出版社出版发行的杨绛的《我们仨》,书的开本很大,字体也有指头蛋那么大。就买了下来,想着拿回去让父亲看,他现在年纪的大了,眼睛散光很厉害,基本看不成书了。
书分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我们俩老了”。叫第一部分,其实只有短短几百字,写自己做了一个奇怪的梦,梦见自己和丈夫钱钟书一起散步,不知怎么的,黄昏薄暮,苍苍茫茫之中,丈夫不见了。作者大声呼喊,声音却落进了旷野。好在噩梦醒来老头就睡在旁边。可能老人容易做这种梦吧,一起相濡以沫生活几十年了,总怕失去对方,这些事想起来都可怕!但老伴毕竟有失散的一天。
第二部分是“我们仨失散了”,没想到,首先失散的,是宝贝女儿钱瑗。作者总感觉女儿还在身边,笑眯眯地、温软亲热地喊着娘。但是一晃眼,影都不见了,而自己的心上像盖满了一只一只饱含热泪的眼睛,满腔的热泪把胸口都要撑裂了。
第三部分是“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作者饱含深情,记录了这个特殊家庭六十三年的风风雨雨,点点滴滴。她在文末写道,“一九九七年春,阿瑗去世,一九九八年岁末,钟书去世。我们三人就此失散了。就这么轻易地失散了。现在只剩下了我一个人。我清醒地看到以前当做我们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栈而已。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
书看完了,我的眼睛里早就噙满了泪水。
家不是永恒的。冰心老人也做过一个奇怪的梦,梦见自己还是个小姑娘,扎着羊角辫,在她那个有爸爸妈妈的家。一梦醒来,回到现实,看见墙上挂的已经去世多年的丈夫吴文藻的照片,她突然好像不认识。因为在她的灵魂深处有一个永远的家,那个家里住着自己的父母和弟弟们。
家在哪里?家在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