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七”的快乐新年
20190205
时间的每一分每一秒可称之为一个节点,只是对于一些事物的演变还不足以引起断崖式的变化。如果用十年作为一个节点,那对于近十年没有回家过春节的我而言,对春节的习俗变化现在居然有些轻疏感。
以前熟悉的贴春联、做还春肉、打糍粑、干塘杀年猪、年初一清早出门相互拜年互道祝福、舞龙耍车马灯等,让亲情和友情在这些活动里都得到了交融修复和升华。然而这一切现在看来格外冷清,尤为热闹的只有路上一辆辆络绎不绝的小车。 以前家家户户贴春联现在居然发现大部分都没有贴了。临近忙碌的年关,街上却看不到以前比邻接踵摆摊卖春联和福字的场景,忙碌中我也一直没有被视觉刺激到买春联的需求,大年三十还在纠结这个事儿。旅途劳顿加上家人初次回来的诸多不适应,看到现在大家大都不贴了,最后自己想想也作罢。
回老家前有过很多想法,带孩子走走自己小时候踏过的每寸土地,走进我记忆里的那段青春,讲讲我的小故事;逛逛那片已成为国家重点保护的清代民居和诞生伟人的韶山冲,爬爬那座佘湖山,转转上沙江水库… 天气不太好,纯粹的靠走路去找寻那些记忆,孩子也似乎少了回来之前的那股子热情。少了夫人和全家人的支持,想想还是算了算了。只好围坐在桌前,斗斗地主下下棋,赶赶他们的寒假作业了。
而我家淘气得像只猴的小子,他玩扑克牌的水平还只停留在扒狗屎玩法的段位,两个姐姐和哥哥陪他玩的只想打瞌睡。下棋呢,他又天马行空不按套路走。那好吧,姐姐们只有弃权不陪了。 百无聊赖的他,当然也不会消停自己找乐子的动力,不知道他什么时候和一只叫“小七”的小狗套上了近乎。直到他把“小七”领进厨房里,甩出去大把的肉食和零食,我们才惊觉事件有了突变。
我家小子称呼的“小七”,是一只浑身白毛点缀了黄色斑点的小狗。听儿子说“小七”被车子碾过,后腿有些不明显的瘸。
还未长大的小狗也是处处体现出童真的乐天派,总是配合我家小子叼回他扔出的大柚子、足球等其他物件,玩得忘乎所以。我家小子吆喝着“小七”,指挥着它在众人面前表演这些动作很是得意。陪儿子带着“小七”在外面溜达,走到我的初中校门口,偶遇几个同学带着他家的几个娃。同学热情的招呼我们也炸几个串,我家小子毫不客气点了两串,还给“小七”分了一串。来不及和同学们多寒暄几句,便被我家小子催促着,跟了“小七”走进校门口。刚好我同学的俩小子对“小七”也非常感兴趣,便跟着一起玩儿去了。
小孩子大概对小动物都有着天然的亲近感。很快他们和“小七”便融入一起了,此起彼伏吆喝着小七,丢石块等物件让“小七”叼回来,把“小七”忙的团团转。我家小子和“小七”玩的熟络些,“小七”自然更高频率的响应配合他的指挥。我同学的儿子很惊讶,居然“小七”能听懂我家小子的话,这惊讶的表情和言语被我家小子捕捉了,很是受用。
拾阶上了篮球场前的观礼台,步入老师的宿舍区。他们发现了一群鸡,“小七”毫不犹豫的第一个冲出去追逐着鸡们。几个小子四散开帮“小七”围堵,居然都不用商量形成了自然的包围圈,鸡们被吓得四散飞奔。
鸡飞狗跳之间,他们在墙角边发现了鸡窝。我家小子趴在边上一看,压低嗓门和两个小伙伴说:有鸡蛋!我一看这个架势,他们是打算掏鸡窝了。赶紧搬出法宝呵止:被老师发现了会被罚站的。果然凑效,马上他们收敛了好奇心,都很默契的走出来了。 随后同学们也跟了上来,在学校里兜了一圈,我们随意地聊着,跟着孩子们走出了校门,相互挥手告别。
回忆这些年,变化还是很大。学校里多起来了几栋楼房。村里的混凝土路面平坦干净,路灯也从村里延伸到了村口,高速路桥下还建有村里的大舞台和健身器材,一栋栋的别墅房林立在村路的两边。 相比热闹的村镇建设,还是难掩年节的冷清。以前觉得一些传统的繁文缛节很是麻烦,随着新一代对这些的不熟悉和摒弃,根据现在情景看来,或许还是要找回一些传统的习俗,才会感受到这些传统节日的庄重和热闹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