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陆近期有两部电影一前一后上映,分别都引起了非常多的争议和讨论。先是《战狼2》,后是《敦刻尔克》。两部电影在上映的当天我就去看了,说实话看完之后,心情非常复杂。
《战狼2》原本只是延续第一部的作品,相比较而言,将场景搬到了国外,场面更加宏大了一些,仅此而已,但是《战狼2》却创造出如此之高的票房。首先说实话,战狼2在观看当下,对于一个喜欢看战争片的人来说,这部电影是可以接受的。但是你说如果再让我看一遍,则不会了。
战狼2之所以创造出如此之高的电影票房,首先是契合当时“八一”的主题,尤其是在另外一部十分糟糕的情况下。战狼2吸引如此之多人的关注,主要就是在于这是中国第一部现代化的战争类大片,以前我们在银幕上看的基本都是美国的战争的大片,看着美国大兵拯救世界,第一次看到中国的这类型的电影。这也从另外一个方面说明中国电影在某些方的工业化水准已经接近美国的水准。
战狼2吸引人另外一个方面就是不是电影本身了,而是电影所带来感受。曾经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拯救世界的人都是美国人,白人。就连张艺谋的电影《长城》也被人诟病的一个很大原因就是无法逃离白人拯救世界的观念。当一个中国人在非洲战乱国家拯救世界,这个概念本身就够大家伙意淫一段时间。
有人把这部电影捧到很高的地步,则没有必要。它是一部成功电影,但并不是一部好片。
电影为了凸显非洲世界的混乱,把海盗,战乱,瘟疫等等很多东西搞在一起,这是完全没有必要的。另外电影当中加入很多的民族主义,显得非常突兀,不协调。反政府的武装人员要求不要杀中国人,这一点可以理解吗,因为他想要在建立政府之后,获得中国的认可。但是后来雇佣兵却杀掉了自己的雇主,后来拼命的追杀他们,这个在逻辑上有问题。另外电影中过于凸显的个人英雄主义,过头了。以前是不见个人主义,但是现在讲个人主义,一下子又到了另一个极端。
另外电影中表现爱国主义(或者说民族主义)的情节值得探讨的,在批评这部电影的民族主义的时候,很多人会说美国也会有民族主义。这当然是事实。对于电影中民族主义的批评主要是因为电影对于这些要素的刻画太过于露骨,以至于在看电影的时候,感觉放佛银幕上打了横幅,写上爱国主义几个字的感觉。其中很明显的一个例子就是,当人们举着国旗闯过交战区的时候,交战双方就因此停火了。这个是不是有点太不切实际了?难道真的很会有人天真的以为举着国旗就可以?按照这个逻辑,那就不用撤侨了,在门口挂一个国旗,岂不是更好。
我们的电影开始逐渐的接近美国电影的工业水准(实际差距仍旧不小),但是在电影技术以外的部分则存在很多问题。我们的电影存在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导演把所有的观众当作智障,对于所宣传的价值观直给,价值观的影响绝对是潜移默化的,用一种极为粗暴的方式来强行推动,这就会引起很多人的反感。
至于说到敦刻尔克,这部电影在国外受到极大的欢迎。但是唯独在法国和中国存在争议。法国部分,主要是因为在二战期间的敦刻尔克的撤退当中,英军在相当程度上抛弃了自己的盟友法军,从电影的中就可以看出来,法国士兵不被允许登船。
中国方面则是比较复杂,首先根据报道,说是组织敦刻尔克大撤退的指揮官在后来的亚洲战场,指挥缅甸战争撤退的时候,造成中国远征军的大批伤亡。这部分可以交给历史学家考虑。另外一个说法是敦刻尔克这种大撤退不符合中国的价值观。
因为前面一个原因去抵制还可说的通,但是第二个方面则表示保留。英国的这次撤退也是事实上保住后来的英国,甚至是对于二战的战局都有巨大的影响。从结果来看,我们需要肯定这次撤退。另外撤退不符合中国价值观则是完全的伪命题。不在乎一城一地的得失,人才是革命的本钱。当年的长征实际上也是一种撤退,不是吗?
敦刻尔克如果仅仅就电影本身来说,确实是一部非常不错的电影。
电影的好坏,如果不从电影本身来探讨,那么讨论是没有任何意义的。一旦把什么价值观,意识形态,主义,搞在一起,再去谈论某一件事,那么这样谈论往往就只是谈论主义,而不是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