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发自简书App
如今的青年刚步入社会,就想开创一番新天地,想大干一场,有想法,有追求,爱表现,有拼搏精神,是好的一方面,但缺乏内在,遇事经不起风雨,沟通找不到方法,谈话得不到要领,对别人的话听不懂领悟不透,反而急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往往表达不清楚,反而怪别人不懂自己,情商低。看问题分析问题喜欢凭借主观印象来做判断,既不理性的思考还带着批判的眼光,看到这里不对那里不好,为啥和自己预想的不一样呢?一味的向外追求外在的原因,抓不住问题的核心和关键。带着从书本上学的仨瓜俩枣和对社会再浅显不过的印象,就幻想着有一天能大展宏图。既不了解社会对自身也缺乏了解。用哲学观点来看他们还处于看山是山看水的境地,只是认识的初级阶段。带着书卷气的青年和叔叔辈爷爷辈这些如狼似虎的长辈同槽抢食,结果可想而知,很多人生怕被轻视,表现出一种精通世故的样子,照猫画虎。另一部分人装傻充愣,发呆卖萌,有时候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青年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趋于感性,而中年的认识来自于对世界的体验,对社会人生的深层次思考,所以青中年对社会的认识就不一样。很多青年朝气蓬勃有理性有抱负,做事敢拼敢闯,表现的积极进取,很多中年人被无情的岁月磨去了棱角,被现实一次次的教训,很多人趋于现实与世故,表现的消极悲观。青年人看中年人或许身无长物,中年人看青年人或许是百无一用。两者错位的认识,在共事的过程中必然产生许多矛盾。很多人遇事喜欢朝外看,找外在的原因,不找自身的问题,这也是矛盾产生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