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你们有没有遇到过这样一些事情,你以为自己能够做的很好,或者自我感觉肯定还行,但真正做了以后才发现自己真的非常差劲儿。
从2019年1月1日开始,我每天都在做相同的健身活动。早上起床后健走(速度稍快的散步)半个小时,晚上吃过饭后健走半个小时,每天累计健走一个小时。
这样的运动已经持续了4个月,明显感觉自己的精神状态要比2018年好了很多。现在已经进入了5月份,天气暖和了许多,想着可以把健走慢慢切换为慢跑,升级一下运动状态。
本来以为自己已经健身4个月了,体力应该还可以,万万没想到的是,当我开始慢跑还不到100米时,就感觉浑身无力、气喘吁吁——真是“不做不知道,做了吓一跳”。
我在想,这些不做不知道的事情,每个人都应该遇到过,只是或多或少罢了。这种自以为是的想法和高估自己的心态,对我们的成长是非常不利的。
那为什么会产生这种高估自己能力的错觉呢?这让我想起来人们对驾驶技术的认识:接近 90% 的人认为自己的驾驶水平处于平均水准以上……
宏观来看,这明显是不可能的,可落到自己头上的时候,“感觉自己就是平均水准以上啊!”——关于几乎每个人都自认高于平均水准这事儿,还有个专门的词,叫“乌比冈湖效应”(Lake Wobegon Effect),有空的时候,大家可以搜索一下,好玩得很……
更为深层次的原因是这样的:
我们并不能感知整个世界;我们只能通过感知自己的周遭来判断自己是否处于平均水准以上。
也就是说,用来支持我们的“结论”的,其实是一个非常局限的,远非全部的,只不过是我们所能够感知的周遭而已。于是,一个井底之蛙在它的世界里确实处于平均水准以上又如何呢?
对于我们已经做过的事情,我们还会高估自己的水平,更何况对于我们还没有做过的事情,更是如此。
为了避免这类事情在我们身上重演,我们要多践行,多验证,少自以为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