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小学阶段,孩子的作图能力薄弱是一个普遍的现象,而考试当中因为孩子不会作图而导致理解出错比比皆是。那么如何从一年级一步步引导孩子形成作图技能?我家儿子刚好上一年级,于是他就成了我的观察对象。以下是我们尝试作图解决问题的对话与操作记录:
一天晚上,我在白纸上出了一道解决问题,对儿子说:“儿子,你能不能通过画一画写一写的方法来解决这道问题呢?”儿子满口答应。
题目是这样的:池塘里有3只鸭子,又来了7只鸭子和5只鹅,一共有几只鸭子?
拿到题目看了一遍,儿子就问:“爸爸,方框下边怎么没画好?”我回过神来,原来是忘了画填算式的格子。画起来以后,他马上写出了式子3+7=10。
“还有一个数据5为什么不用啊?”
“因为它跟求鸭子数量没关系啊。”
(学会从几个信息中筛选出有用的信息来解决问题,经历了思考,值得肯定)
儿子说完提笔在方框右上角画了一个太阳。
“画太阳能有助于我们解决问题吗? ”
一双大眼睛眨了一下,于是太阳被擦掉了。然后开始画池水。
“还记得爸爸刚才提的问题吗?”稍微停顿了一下,图上的池水也被擦掉了。
(两次的提问,引导孩子明白画图是为了解决问题,所以无关信息不需要呈现)
“爸爸,鸭子怎么画呀?我不会。“他抬起头看我。
“能不能用一个简单的图形来代替鸭子和鹅?”“哦,我明白了。”
(实物初次抽象成三角形和圆形,)
不一会儿,一些长脚的三角形和圆形画好了。
我一看,有点急了:“画脚能帮助我们解决问题吗?来,爸爸帮你把脚擦掉。“别—”话没说完,图已经被我擦得干干净净。
“哇――――”儿子大哭起来,大滴的泪珠掉在纸上。惊吓之余,我疑惑地问道:“这脚有必要画吗?”“有。”
没办法,只能一模一样重新帮他画起来。
“为什么一定要这么画呢?”
“三只鸭子本来就在池塘里,又来了7只鸭子,所以得画出抬脚走的样子。”
“那鹅呢?”“鹅走得快,已经到水里啦。”“原来是这样子啊,我儿子考虑问题真细心。”
“那你觉得鹅有必要画吗?”他想了一下,把鹅给擦了。
“怎么表示走来更方便呢?“我继续问道。这会他画了一个箭头,擦掉了脚。
(孩子行为的背后有他稚嫩的理解,我要做的是倾听并加以引导)
“为了求一共有几只鸭子,怎么表示比较好?”
“用一个+号呗”“还可以用什么来表示?”
“大括号”他边说边画,但这个大括号实在不怎么好看,反复修改后,终于成形了。
“挑战一下,如果用线段图来表示,你会画吗?”
儿子先在左边画一条小线段表示3, 再在右边画长一些的线段表示7。
“能把这两条线段合在一起吗?”“可以。”
“怎么表示一共几只?
“爸爸,倒着的大括号怎么画好?
“把纸倒过来画试试看?”
经过再三修改,终于有了突突人生的第一张线段图。我问他:“画了这幅图,你对题目有更深理解了吗?又怎样的理解。”
“就是把已经在水里的鸭子和后面过来的鸭子加起来。”“怎么表示的呢?”“用线段图。”
虽然只是把过程流水记录下来,想想还是蛮有意义的。孩子经历了从直观到抽象的过程,虽然有些许坎坷。借用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的话“数缺形时少直观,形少数时难入微,数形结合万般好,隔离分家万事休。“引导孩子从一年级起培养画图习惯,形成作图技能,这是我所做的一次努力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