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氏中医“四通疗法”源自于清宣统年间王郑氏(即我曾外父王氏嫡传于我祖父)。自我从父亲手中接过,经历后来近三十年的独自“实践打拼”,加于整理、归纳、总结,使之更完善,更有效地适用于临床。
而九宫太极针法就是在“四通疗法”的基础上结合古中医精典知识及理论及道家“后天返先天”理论指导下,衍化而来,其以“易经八卦理论、六十甲子、五运六气、伤寒钤法、经络学说、中药经方” 而整合的证候(厥阴证、少阴证、太阴证、少阳证、阳明证、太阳证)诊疗模式,根据胎元(气始,母亲妊娠之初气),发病日(诊治日)为原始干支,继而推演出另一组新的干支组合,继而进行归经、归号,并落脏(腑)于相应的九宫中,从而衍生出先后天八卦2个系列48种处方组合,依照中药方剂学原理,通过对人体头部、神阙为君,与之对应的奇经之八穴为臣,六气为佐,病变经络之木、火、金、水四局(木局:大肠、小肠、三焦;火局:肺、包、心;水局:膀胱、胃、胆;金局:脾、肝、肾)三才阿是动态同气取穴为使,尔后采用透穴为主的相应手法与药物(均以新干支组合归号、归方)进行整体调理,充分激发人体潜在的功能,从最大程度上激活脏腑的修复能力,提升脏腑的整体功能。此针法尤适合脏腑精气亏虚所致的各种慢性病、疑难杂症的调治,如三高症、痛风、中风后遗症、癌症康复等,和常规疗法比,不仅见效快,而且标本兼治,疗效显著;同时,对一些常见病、多发病亦有立竿见影的效果:如腹泻、便秘、腰腿痛、痛经等往往一次即效。
太极九宫针法是按照中医方剂学的规范建立的,其主要是围绕君、臣、佐、使布针,每一步既有其治病疗效的确定性,又可以与它步相互制约,相互资生,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真可谓:环环相扣,步步为营,环层自有乾坤。
第一步,辩证组方,明确主次。
八卦有先后天之分,先天主要治疗“阴性病”为主,即癫痫、精神疾患方面,后天则以常规方面为主,诸如心脏病、腰(颈)椎病等,以头部百会、腹部神阙为圆心,子午为经,卯酉为纬,按伤寒六经欲解时分别“落脏”于相应的卦宫之中,同时配属病变经络的四局针法及相应八脉交会穴,在手足之乾坤1、2、3、4进行穴位透针牵引,以此达到遥相呼应,荡涤病灶的目的。因此,无论临床有多么复杂的症状或表象,在易医“人”的层次里主要体验在这个“落脏”里,“凡病源于脏,凡病落于脏”,抓住了脏就是抓住了疾病在人的层次上至关重要的一环,因为虽然落脏是在人体的范畴里,但是这个“落脏”机理是源于《河图》中的“五行归位图”,又因为“五行应五脏”的易医原则,所以将疾病落脏的方法即对人体五行之气的旺衰比较容易地表现出来,也提示了我们在调理机体的阴阳五行之气的入手,而这个入手是在“人”的层次中。对此,古代医学家们有意识地将天干地支融入至八卦之中,在天应风火湿燥寒,在人应肝心脾肺肾、在地应木火土金水,并归入卦宫,如东方震宫,应木、应春,应人体肝胆,为阳明证欲作时,少阳证欲解时;南方离宫,应火、应夏、应人体心小肠三焦,为太阴证欲作时,太阳证欲解时等。
第二步,分层布针,气血催化。
我们知道,头、腹是人体最大的能量储存库,由于各种原因,诸如久病、大病或体质虚弱等,造成能量虚缺,不可能源源不断向四肢百骸输送,这就要求我们需从身体其他地方寻找能源来进行补充,以此进一步增强接力催化、经气叠加作用。
第三步,经气叠加,引邪外出。
由于病灶区域之肌肉、筋膜劳损或外感风寒、湿邪及外伤等所致,在经皮及经筋里可见阳性反应物、病态结节点及条索状物(有的是一个点,有的是一个片)多伴有压痛,我们称之为阿是穴(片)。
这样在该区域施行一定的九宫松解法、推拿手法、毫针散刺法、微火针散刺法、散刺抜火罐法、刺血疗法,对许多疾病都可以产生立竿见影的功效。
值得提及的是九宫太极针法,是一套“天人合一”复合型针法,是将几股经气集合在一起,能量叠加后不仅将各股经气联合到了一块,而且起到了一种巨大的能量催化作用,加速信息向病灶部位传输,使治疗信息更快更准地传输到预定目标。
第四步,阴阳互根,归于平衡。
接下来是,阴阳平衡,邪不可干,如何巩固疗效及防止病情反弹的问题。
阴阳是是事物对立而又统一的两种属性,它们既相互资生,而又相互制约,既相互依存,而又相反相成。其中任何一方面都不可能单独存在,双方一方面的变动,也必使对方受其影响。其在人身,也是一样,人身阴阳,如能保持相对平衡,即可健康无病,一旦阴阳有所偏盛或偏衰,病痛也就随之而来。台湾针灸界陈照先生将人身阴阳失衡现象,曾经用电风扇来做比喻,他说:“当电风扇运转时,扇叶吱吱作响,甚至可使整个电风扇发生震颤、乃至移位现象时,这是由于某一扇叶变形后所造成的病理现象。当然这是指铁质扇叶。这时你必须进行修理,调整发病的扇叶。不过有时经过再三调整,结果还是不令人满意。如果你虚心请教老师傅,他会告诉你,你去拨弄对侧的扇叶,使对方扇叶能够维持对称平衡,电扇就可无声地运转了。”对称者,平衡也,用在针法上就是上病取下,下病取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