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内容:
核心观点:行为主义者认为学习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所有行为都是习得的。其基本假设是行为是学习者对环境刺激所做出的反应。
代表人物及观点:
华生:美国心理学家,在 20 世纪初创立了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人类的行为都是后天习得的,环境决定了一个人的行为模式,查明环境刺激与行为反应之间的规律性关系,就能预测并控制行为。
斯金纳:将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推向高峰,提出操作性条件作用原理,强调“强化”的作用。通过提供正强化物或移去负强化物可使相应行为保持在一定水平,还可通过强化的组合塑造出复杂行为。
主要应用及原则:
应用: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在教学中应用广泛,影响最大的是程序教学,即通过教学机器呈现程序化教材让学生自学。
原则:包括小步子原则、积极反应原则、及时强化原则、自定步调原则、低错误率原则。
2. 大学生学习现状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对应及差异:
对应之处:
学习习惯的养成:在大学中,很多学生为了通过英语四六级考试、考取各类职业资格证书等,会进行大量的重复练习,这与行为主义强调的通过反复练习强化行为的观点相契合。比如背单词、做习题等学习活动,不断地重复刺激与反应的过程,逐渐形成固定的学习习惯和答题能力。
奖惩机制的影响:学校的奖学金、荣誉称号等奖励制度以及挂科、警告等惩罚制度对大学生的学习行为有明显的引导作用。行为主义认为强化是塑造行为的关键,在大学的学习环境中,这些奖惩措施就如同正强化物和负强化物,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动力和行为表现。例如,为了获得奖学金,学生们会努力学习提高成绩,这就是正强化的作用;而害怕挂科影响毕业,会促使学生认真对待课程学习,避免不良学习行为,这是负强化的体现。
差异之处:
学习的自主性:大学生经过多年的学习和成长,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意识,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不仅仅是被动地接受刺激和做出反应。而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过于强调环境对行为的塑造,忽视了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和内在的认知过程。例如,在一些研究性课程或学术项目中,大学生需要自主探索、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这与行为主义理论中单纯的刺激 - 反应模式有所不同。
学习的复杂性:大学的学习内容更加复杂和多样化,涉及到多个学科领域的知识和技能,需要学生具备综合的认知能力和学习策略。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主要关注行为的外在表现,对于学习过程中的思维、理解、推理等内在认知过程缺乏深入的研究和解释,无法全面地指导大学生应对复杂的学习任务。
3.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对当前学习的指导意义:
学习方法方面:
分解学习任务:根据行为主义的小步子原则,我们可以将复杂的学习任务分解成一个个小的、易于完成的单元,按照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顺序逐步学习。例如,在学习一门编程语言时,可以先从基础的语法、数据类型等开始学起,然后逐步深入到函数、模块、面向对象编程等更复杂的内容。这样可以让学习过程更加顺利,减少学习的挫折感,提高学习的信心和动力。
及时自我强化:在学习过程中,我们可以给自己设定一些小目标,并在完成每个小目标后给予自己适当的奖励,如休息一下、吃点喜欢的零食等,这相当于给自己提供正强化。同时,对于自己的错误和不足要及时反思和纠正,避免错误的行为不断重复。
学习环境方面:
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学习环境对学习行为有重要的影响,我们可以尽量选择安静、整洁、光线充足的学习场所,减少外界的干扰和刺激。同时,与积极向上、热爱学习的同学交流合作,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互相鼓励和促进,这有助于强化我们的学习行为。
利用学习工具和资源:现代科技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学习工具和资源,如在线课程、学习软件、电子书籍等。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需求选择合适的学习工具和资源,将其作为学习的强化物,提高学习的效率和质量。例如,使用背单词的 APP,通过打卡、积分等方式激励自己坚持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