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所写的八条目,觉得题目太大,所写无所出。
总的来说,八条目,讲的就是儒家的社会学原理——推己及人,由近及远(齐家、治国、平天下),关键是推己及由近。
而要想达到推己及人,由近及远,前置条件就是修身,而修身的前置条件就是诚意正心,与自己作斗争,时刻紧张,擦亮自己内心,去除私欲;而诚意正心的前置条件就是格物致知,格物致知的前置条件,就是格物,就是知止。
格物,朱熹说天下事物的道理,一一都穷究到极处,然后心里通明洞达,没有一点亏蔽,那么就可以做到致知了。
但是,在实际生活操作中,格物致知的功能,如何做到呢?
宋儒张载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我思考,我目前对格物致知,还是没有能够理解是什么意思,我应该怎么做,才能理解格物致知。
突然想到,宇宙的原力,这个话题太广,不妥。就讲太阳系,以太阳为中心,各个行星围着太阳转,其中,地球围着太阳公转而有四季,地球自转而产生黑夜和白天,月亮则围着地球转而产生潮汐。
太阳、地球、月亮,都在转,而产生现在地球上各种各样的生物及环境,她们为什么转?因什么而转?我不知道,但我知道,他们至诚无息,每天重复着转,重复是儒家很重要的生活原则,就是自律。
也是只问耕耘,不问收获。
上午,主要是带孩子一起去打一下篮球,陪孩子的过程中,有一点我没做好,就是我陪孩子,没有尽心的陪,没有用心的陪,从旁边观察,发现小孩的动作上还是有点推己及人之心的,而我自己,中间有抽烟,有玩了一下手机,却忘记我是陪孩子一起长大的初心,这一点,下次需注意。
回家的路上,我还在思考,格物致知到底是什么意思?
东汉郑玄说,事物之来发生,随人所知习性喜好。
唐朝孔颖达说,事物之来发生,随人所知习性喜好。
北宋司马光说,抵御外物诱惑,而后知晓德行至道。
程颢(hào)说,穷究事物道理,知性不受外物牵引。
程颐(yí)说,穷究事物道理,致使自心知通天理。
朱熹说,穷究万物事理,致使知性通达之极。
陆九渊说,修持心性不为物牵,恢复天理之知。
王阳明说,端正事业物境,达致自良心本体。物者,事也,凡意之所发必有其事,意所在之事谓之物。格者,正也,正其不正以归于正之谓也,即为善去恶之功,致良知则无私欲,而得以致知,知致则意无所欺,而可诚也,意诚则心无所放,而可正矣。格物是止于至善之功,既知至善,即知格物矣。格物就是去其心之不正以全其正。随时就事上致良知,便是格物。
我今年37岁,对于格物致知的理解,觉得前辈们的说法,都正确,我尤其认可王阳明先生的说法,格物致知,关键在格物,致知为末。
我对于格物致知,怎么做呢?就是切实笃行。如何格物?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格物就是针对事物进行定性的过程,定性就是可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定标准,定什么标准?就是可执行的标准。
格物就是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按照这三个方面来定标准,而致知就是则近道矣。
标准定下来了,就是致知的过程,然后就是格自已的决心,也就是诚意正心的过程,去除私欲,不为外物所牵引,也就是反复致良知的过程,保持紧张,至诚无息的要求自己执行,这就是修身的过程,而八条目的真正内涵是严格要求自己,无私心,不为外物所牵,朝着既定目标执行的过程。
不知是否正确,用实际行动验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