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聆听中国孔子文化传播促进会、中国教育学会专家成员、中华国学著名讲师李鹰教授的‘修己以安人’师德报告会 。围绕“修己以安人”主题,就如何做一个被人需要的人,被人尊重的人,结合现实分析,典故解读,探究传统礼仪,精辟阐述了传统道德等有关中华国学。
孔子曰“修已以安人”,意思是说,修身不仅是为了完善自身,也是为了完善社会。换句话说,想要完善社会,须从完善自身做起。 修身是一种自我教育、磨炼、提升、完善的道德活动,修养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造就完美的人格,追求更高的人生价值,实现人生的目标,从而提高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修身的人必会诚信,人无信不立,信是做人的基本道德之一,一个不讲“信”的人是很难得到人们的信赖的,最终的结果必将是为他人和社会所抛弃。
报告中,李老师用深沉浑厚、充满智慧而又风趣幽默、生动活泼的语言剖析做人做事和立德树人的大道及真理,引领广大教师走向内圣外王之道,走上追求真善美的人生方向。他讲到儒家文化所谓的被人需要,就是说话被人需要,做事被人需要,内心被人需要。怎样才能被人需要,那就是走到任何地方都能够温暖他人,处处不让人心冰凉,而是让人心里充满感动。
正如孔老夫子所言“信则人任焉”,一个人能守信才能得到别人的信任,一个有信誉的人,他的感召力是巨大的,产生出来的力量可以把不可能的事情变成现实,我始终坚信:不论环境多么恶劣,也不论时间多么无情,信誉为本,正直做人,必能使人的一生充满快乐。我想,做人做到如此的境界,也就没有什么可感到遗憾的了。
修身的人必会传承历史的精髓,俗话说“不识祖不成人”,经过五千年文明沉淀的民族一定具有着深厚的道德底蕴,规范着人们的言行、完善着人们的品质和人格,渗透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灵世界。这些体现在我们的言行上,成就了我们的文化修养、思想品质、为人性格、精神风貌,使我们能够永远不忘本,完成传承历史的伟大重任。
李老师特别强调,要想改变命运,就要学会七施:颜施、言施、心施、眼施、身施、座施、房施。无论是谁,只要有了这七种习惯,好运便会如影随形,人生的舞台便会更加宽阔。其实人生就是一场旅行,在这个旅程当中每一个人应该带上三个行囊:第一个行囊是带着指南针,指明人生的方向;第二个行囊是我们要有谋生的技能;第三个行囊里面应该装着满满的爱。在人生的舞台上,应该坚定地走好每一步脚下的路,中国文化大概的力量就是从修己开始,修己以安人,修己以敬人,修己以恩人。每一个人应该对自己和自己的成长充满信心,获得超越,修己以安人,心安天下安。
修身的人必会礼贤下士,“不学礼,无以立”即“不知礼,无以立也”,礼是立身之本,是我们文明程度的一种体现,是发自内心对他人的一种尊敬,它带给我们人与人之间进行交往所体验到的温暖和愉悦,使我们每个人都能够行走在通向快乐的道路上。当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美好蓝图和构想,就充分提升了这种思想和观念。我们每个人都是构成社会的一分子,努力提高每个公民的修养和文明素质,整个社会的和谐才有可能实现。
我们常常会听到有人抱怨社会不公,抱怨处世艰难。其实,与其怨天尤人,不如反躬自省。如果我们真的能做到把握分寸,谨言慎行,礼行天下,修身养性,我们会少很多烦恼,就自然会懂得为人处世之道。
怀着乐观和积极的心态,把握好与人交往的分寸,让自己成为一个使他人快乐的人,让自己快乐的心成为阳光般的能源,去辐射他人,温暖他人,让家人朋友乃至于更广阔的社会,从自己身上获得一点欣慰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