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日子我逛知乎,着重在写作板块。有一个提问是:“如何判定一个作品好不好看?”
下面有一回答,我印象特深刻,他说:“没人留言说喜欢就是不好看”。
一想的确是这么个事儿。
最近,我写文写得很勤力,没有天赋像人家妙笔生花,就期冀勤能补拙,多思考多落笔,总能写出自己的风格,写出被人喜欢的作品。
有人觉得,写作是自己的事情,非要拿到大庭广众下叫人评点,实在虚浮。但在我看来,写作是必须有他人参与的一件事。比如,写对一件事的看法与观点,旨在交流。交流是一个人无法完成,必须有他人的思想参与进来的。
更不必说小说这种题材,写作者是讲故事的人,读者便是听故事的。如果没了听故事的,那讲故事又有什么意义呢?
但如何写出令人喜欢的作品,这令我很苦手。于是换位思考,如果我是读者,我会喜欢什么样的作品?
举个例子,priest的《大战拖延症》,这本书在他没出版前,我就读了一半,可买到手后,也只勉强读到30%。不是因为不好看,相反因为太好看了,而不忍卒读。为什么?因为我觉得作者写得叶子璐,就是我,就像是看到镜面中的自己,精准的描述和与生活重叠的桥段,像是尖刀利刃,直挺挺的戳在心上,每读一行都心惊肉跳,像是被猛扇耳光,每巴掌都那么响亮,所以我不敢读。
再比如最近看捂脸大笑的《过路阴阳》,里面先破后立的灵异世界观,逼真的简直让我这本来就不坚定的唯物主义者,更加唯心。
更不必提那些作品潜移默化的影响,个人觉得女生13,4岁时就该所读些亦舒。她作品中的独立女性形象,在我青春期的三观塑造方面功不可没。
好的作品如此,不好的作品更是。
读书好比尝菜,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偏好,所谓众口难调。但好书和好文章,之所以受人喜欢,引发读者共鸣是必不可少的。
文章其实是书面化的交流,倘若话题投机,读者就喜欢多看一些。若是话不投机,连客套寒暄的不必有,直接点击屏幕上的小叉叉退出就好。
所以,什么样的文章是读者喜欢的。这本身也是一个伪命题。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无法做到令所有人都喜欢自己的文章。起码做到,令一部分对这个话题感兴趣的读者,能在她接下来的阅读中,找到共鸣,以及汲取到她想要获取的知识和观点。
这点与韩愈《师说》中的:“传道,授业,解惑”有相通处。好的文章,给人以自省与启迪,是铅印在纸张上的思想。
这也是,为什么许多人将某些作者视为:“精神导师”的缘由。一个人的思想是会从文字中传达出来的,比如我本人就偏爱三观端正的作者。
所以,如何写出令人喜欢的文章。除了苦练构思与文法,自身的素养也极其重要。
毕竟缺乏精神的躯体再健硕,也只是行尸走肉的空壳。
想要写出好作品,首先得经过自己灵魂的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