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美好事物呢?
我认为是非常想得到,却又很少能获得的东西。获得的程度越低,越能体现事物的美好。
我祖上一直在镇上开饭店,到了父辈因为一些历史原因放弃了这个行当。上世纪80年代初市场开放,万象更新,公社也要干副业,在镇上开了饭店,我妈受聘理所当然的成为公社饭店的第一批厨师。让我们家的饭菜味道以另一种形式继续滋养着逢单日来镇上赶集的人们。
基于这些原因,自诩从小时候就是“吃过见过的人”,没有特别喜欢吃的东西。即使感觉什么菜品好吃,顶多再吃一两次,过后就没再没感觉。但是有,并且唯有两种东西,一直到现在吃不够。如果不是身体原因,我宁愿每顿饭都吃。一个是鸡肉,另一个是马板肠。
童年时,物质条件贫瘠,鸡蛋是一家人零花钱的主要来源,所以家里养的鸡都是重点保护动物。印象里,经常是鸡被鸡笼子夹死,才有可能吃一次。吃这一次,就能回味好长时间,想起那种鲜香到无以言表,抓过鸡块的手指,打肥皂洗过之后,依然弥散着不可磨灭的鲜香,现在想起来还流口水.....
不仅仅是我对鸡肉有一种天生的好感,看一些文学作品里,鸡经常代表着某种美好的价值,让人憧憬。即使现在一些影视作品里经常有这种场景:主人公挨过苦难,守得云开见日的时候,就会有人给他一只烧鸡。当他狼吞虎咽的吃着鸡肉,观众咽着口水由衷的为他开心。最我刺激的就是第一次看电影《少林寺》,李世民和小虎(觉远)为躲避王仁则追杀,躲在山洞里,白无暇给李世民送一只烧鸡。当时李世民狼吞虎咽的吃烧鸡的样子,深深的扎根脑海。从此认定,烧鸡肯定好吃!一定要像李世民一样自己啃一只鸡!
带着这个”小梦想“有过两次独自吃烧鸡的经历。
第一次是参加工作后去滑县出差,大名鼎鼎的道口烧鸡就在眼前,哪有不吃的道理?那只烧鸡28块,不管那么多了,2斤多的烧鸡顷刻间剩下一副骨架。唇齿留香,仿佛现在还能闻到那个味道!
第二次是时隔不久去锦州出差,沟帮子熏鸡特别的味道让我记忆深刻。鸡肉入味,且紧致,色泽漂亮!这是其他很多烧鸡做不到的!金凤扒鸡、德州扒鸡、正定的马家鸡属于”焖“熟的,鸡肉发软,尤其是鸡胸肉不入味。
以我的见解排序的话,沟帮子第一、马家鸡第二。
最近又发现两个味道不错的烧鸡:一个是新乐的兰红烧鸡;另一个是翟世光家的小区门口熟食店的烧鸡,有点沟帮子的味道,又独具一格,看起来更晶莹剔透。
喜欢吃鸡,就反复总结过一些经验:一定要买土鸡,实在不行要买下蛋的淘汰鸡,鸡一定要老。切不可买肉鸡,口感实在太差,味道也不行。
清洗干净,剁3厘米长的块。
开水下锅,鸡肉发白后,撇浮沫。
冷水冲洗、浸泡10分钟。
再冷水下锅,加干辣椒2-3个、姜拍碎下锅,加盐。
一次加足水,中间不续水
铸铁锅,木头锅盖炖40分钟,转小火20分钟。
这么做,自认为汤鲜味美!
不建议加蘑菇之类,吃鸡肉本身的味道!
现在炖鸡,也不是难事,美好事物的标准也会有所变化。周末清晨早早起床,用心熬一锅鸡汤,一家老小围坐,吃着肉喝着鲜香的鸡汤。这种美好并不奢侈,慢下来,把心放在家里,幸福就会慢慢逸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