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你想的去活,不然你就会按你活的去想。
这句话到底对一个人有多大的力量,恐怕只有在两边都尝试过了才会知道。
生活中的大多数人都不能可能出生在很好的家庭,所以按照自己想的去活就对于改变自己的生活状态有很大的帮助;而如果是按照自己活的去想,此刻的我可能也不会在深夜十点一人在电脑前敲字。
没有很好的家庭教育背景,按你活的去想,你会以为你眼睛里看到的就是世界的全貌。
初中时,我所在的学校有些许的校园欺凌现象;而我本人就是属于被人欺负的对象,每次我最害怕听到的三个字是“你等着”,“你等着”这三个字可以是下课老师不在的时候,也可以是周五学校放学回家的路上,每当听到这三个字,内心总是胆战心惊。
我初中看到的大多是各种学校的社会青年,包括老师在课堂上与学生对骂、干架等等。
到了高中,那些曾经的社会青年大多在初中毕业就已经外出打工,周边同学的城里人渐渐多了起来,我开始讲起了普通话,结交了一些到现在为止还很是要好的朋友。那种同学间互相打架的现象在我念高中的三年里没有亲眼见过,周边同学大多友善;而我也结束了被人欺负的生活。慢慢的,在不被欺凌之后我开始有了意识,思考起生命的意义;价值观在我的内心慢慢开始萌芽。
大学了,又一批高中念完书的同学选择了工作或继续接受教育;庆幸的是,高中我所认识的同学,大多选择了继续接受教育。对大学满怀期待的我开启了人生新的征程,校园欺凌没有了,高中堆积如山的作业没有了;但仍旧有你需要面对的难题,选择什么样的价值观?
不幸的是,我选择的价值观和周边的人都不太一样,我喜欢读课外书,喜欢写作,喜欢把自己学到的东西分享给他人,更喜欢和我拥有同一价值理念的人。慢慢的开始按照我想的去规划起自己的人生。
人类智慧的结晶大多在书中已经写的很是通透,而读书可以让你开拓自己的眼界,发挥自己独有的想象力去构建世界的另一幅模样。书里会告诉你世界上有那么一群人他们是如此的温和、友善,而活在现实世界里我们为了生存,就已经将所有的时间与注意力耗尽,没有多余的时间去思考生命的意义。
活着活着就活成了自己讨厌的模样,想着想着就变成了想象中现实的模样。这可能有点假,可心理学的皮格马利翁效应告诉我们这是真实存在的现象;趁着年轻,还没历经社会的摧残,好好的花一点时间去规划自己的人生,多点勇气去想象那些四十多岁老家伙不敢想象的愿景。
我是幸运的,因为大学的这两年时间里自己有充足的时间去建立自己的三观,而三观的建立大多不是来源于生活的琐碎,是来源于书本的智慧。
读书的一个很大好处是你会发现,生活中所有你遇到的问题都能从中找到答案;而你遇到的什么样的人会在大数据的预测下做出怎样具体的行为,也就是一个人的行为是可预计可控制的;这便是心理学在从中发挥的效用。
一个人如果能够按照自己活的去想,便会有很大的可能摆脱基因对于人的控制,从而打迫对人的可操控性,成为一个自由可被自己支配的生物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