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知之明,万古一日(二)               ——读《王阳明大传》

良知之明,万古一日(二)

          ——读《王阳明大传》

                           孙红莉

         明宪宗时期的王阳明

      王阳明幼年时聪颖,少年时不羁,沉溺于任侠、骑射,有志于圣人之道,曾追寻朱熹的“格物穷理”格竹子格了七日,最后劳累过度病倒也没有格出理来,一度对儒学失去兴趣。

      1481年,王阳明的父亲考中状元后,被立即任命为翰林院修撰(从六品),第二年,竹轩翁和十一岁的小孙子王阳明踏上了前往京城的道路。途径镇江的金山寺,竹轩翁设赏月宴,招待宾朋,席间十一岁的王阳明应景作诗“金山一点大如拳,打破维扬水底天。醉倚妙高台上月,玉箫吹彻洞龙眠。”

      顿时,四座皆惊,接着有人以“蔽月山房”为题,想再试一试王阳明的诗才,王阳明不假思索,随即吟道:“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若人有眼大如天,还见山小月更阔。”这一首诗显示了王阳明在少年时就具备了洞察万物的慧根,似乎预示着王阳明终将成为一位大哲人。

       明孝宗时期的王阳明

      王阳明17岁回余姚和诸氏成亲,岳父家也是余姚人和王阳明的父亲是至交,这一期间王阳明沉溺于辞章、兵法、道教、佛事,书法也很有长进。

      王阳明19岁时祖父竹轩翁去世,父亲回乡守丧三年,在此期间,父亲吩咐王阳明和众堂弟及妹婿一起学习经书。21岁的王阳明参加浙江省的乡试,得中举人,获得去北京参加会试的资格,会试考中者称为进士,进士有资格参加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殿试前三名就是状元、榜眼、探花。22岁的王阳明参加会试结果以失败告终。会试三年一次,王阳明第二次参加会试是25岁,非常遗憾,他又失败了,王阳明有志于圣人之学,所以即使两次会试失败了,他也毫不介意,当时同僚中有人因为落第而羞愧,王阳明安慰他说:“世以不得第为耻,吾以不得第动心为耻。”26岁时,王阳明再度赴京,这一年鞑靼攻扰明边境,明朝指挥官刘钦等人战死,朝廷起用王越,封为三边总制。王阳明开始遍寻兵法秘书,精心研读,他常用果核演示排兵布阵。

      28岁时,王阳明第三次参加会试,这次一举成功,得中二甲,考中进士后,观政工部,朝廷派他前往河南主持建造威宁伯王越的坟墓。王越的坟墓竣工之后,王阳明回到京城,递交了一篇《陈言边务疏》,内陈“边务八策”。当时王阳明年仅28岁,但是已经具备了大战略家的眼光。王阳明29岁出任刑部云南清吏司主事,负责处理云南省诉讼事务。当时他身患结核性支气管炎,但他丝毫不受疾病所扰,励精图治,制定了狱中规则,并为后世沿用。王阳明30岁时,受命前往直隶和淮南地区审查犯人,平反了很多冤假错案。

      近一年时间审查完毕后,31岁王阳明原本打算回京复命,但是旧病复发,只好上奏《乞养病疏》希望能够回家乡治疗,获得批准后,王阳明回到家乡余姚,筑室于四明山之阳明洞。在此期间他忽然顿悟佛教追求的是弃绝人伦,也就是放弃对亲人的恩爱之念,这完全有悖于王阳明有志于家国民生的志向,在王阳明的观念中孝道是人本性的流露,而佛教和道教则将孝道视作假和空。从此王阳明笃信圣贤之学儒学。

     33岁时,王阳明出任山东乡试的主考官,这次任命是一次打破常规的人事变动,因为以往的主考官大多是由负责教学的官员担任,这次担任主考官成为王阳明能否以一个儒学家的身份留名青史的试金石。王阳明在主持山东乡试过程中,共出了十三道经义题,五道策论题,此外,论、表各出一题,而且王阳明自己还附上了标准答案,所出试题均跟经世致用有关,策论也是考察考生对当时急务的对策。接着王阳明回京城转任为兵部武选清吏司主事,负责选拔武官,在此期间遇到了翰林院庶吉士湛甘泉,二人一见如故,共同致力于复兴圣学。当时朱子之学已经陷入辞章训诂,而不知身心修行之学为何物,王阳明开始讲学,向弟子讲授身心之学。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一直听说王阳明的心学,他是一个纯粹的唯心主义者,纯粹到极致,最近在宁同学的推荐下,决定好好了解他,看完《王...
    尹泽Rancho阅读 4,259评论 12 33
  • 官方给的解决方案的网站: 我试了下,这个方法还是比较有用的,但是前提是安装Citrix Receiver。 Ass...
    gogoforit阅读 7,678评论 0 0
  • 今天上午将语音模块和温湿度传感器模块结合到一起了,当测试温湿度的时候语音就会播报出来当前的温湿度值,开始时候弄了一...
    我叫赵健阅读 166评论 0 0
  • 今天朋友找到我,说:“我有个同事,他妈妈时日不多了,但经过去年去医院诊治,已经失去了对生活的向往。尽管从医学...
    筱荀阅读 553评论 1 1